第二回 雨水·春寒料峭话肾元(3 / 4)

的“五行咒”,每诵一句,便有一道流光注入陶罐,依次为青、赤、黄、白、黑五色。

“肾主藏精,非五行共养不能复其元。”蘅芜默念,“无花果叶化气消滞,枸杞补精养血,吴茱萸散寒止痛,芡实固肾健脾,寒潭水引药入肾,此‘五行归根丹’当能逆转肾寒。”丹成之时,窗外雄鸡报晓,第一缕阳光穿透陶罐,在丹面上投射出“坎”卦纹样,卦象中心的阳爻竟如跳动的火苗。

六、白鹿衔芝呈瑞草,青牛负图现玄关

卯时,天际泛起鱼肚白,草房外忽然传来鹿鸣,声如洪钟,震得檐下冰棱簌簌坠落。只见白鹿口衔一株灵芝踏雾而来,灵芝伞盖呈紫黑色,边缘有白色云纹,云纹形如肾经循行路线,正是“寒潭灵芝”,得肾水之精,禀北方玄气,伞盖下生着四十九片菌褶,每片菌褶上都刻着“寿”字古篆。

“此芝生于寒潭底,三百年一开花,遇肾寒之症方现形。”童子伸手轻拂灵芝,伞盖上凝结的露珠竟化作四十九颗“肾”字,“以之入药,可助仙子成就‘水火既济’之功。然需以‘鹿血’为引,取‘鹿为仙兽,得阳气最旺’之意。”说罢,白鹿温顺地低下头颅,童子以玉簪取其额间精血,滴入陶罐。

灵芝入罐瞬间,丹液沸腾,化作一条寸许长的青龙,龙身缠绕着赤色凤凰,在罐中盘旋三匝后潜入丹中,形成“龙虎交媾”之象。蘅芜取丹观之,见丹药晶莹剔透,内中隐约可见“坎离交媾”之象,肾水与心火在丹中交融,形成旋转的阴阳鱼图案,知是肾中真阳与真阴已得调和。

此时,山下传来青牛的低鸣,声音厚重如鼓,应和着东方的春雷。一老者骑牛而至,牛背驮着青色卷轴,正是太初宫守藏史。老者银发垂肩,目若朗星,腰间挂着一枚“太初宫”玉牌,牌面刻着“守藏”二字,以蝌蚪文写成。“听闻仙子在悟肾水之道,老朽特送《水经》真本。”老者展开卷轴,内中绘着人体水液代谢图,肾如“水官”,脾如“治水之堤”,肺如“水之上源”,三者协同,方能“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卷轴中还夹着一张“五运六气推步表”,详细标注了丁巳年各节气的气候特征与对应的病症:“雨水节气,寒水当令,若金气过旺,必致肾寒脾湿,治宜温肾化湿,佐以疏肝……”蘅芜对照紫髯之症,恍然大悟:“寒疝虽因肾寒,却与脾不运化、肺失通调有关。若脾能升清,肺能降浊,肾中寒邪便无滞留之机。”守藏史抚掌:“善哉!医道如天道,不可偏执一端,需五气调和,五脏共养。”

七、东风解带藏真意,夜雨敲窗待凤鸣

巳时,紫髯服下“五行归根丹”,少时便觉腹中温热,如一团小火缓缓游走,从丹田蔓延至四肢百骸。他遵蘅芜之嘱,饮下一碗当归生姜羊肉汤,汤汁入口,先是辛辣直击胃脘,继而温热下行,直达下焦,腹中顿时响起雷鸣般的肠鸣声,连泻三次黑便,便中竟有块状寒痰,触之冰凉,痰块表面结着细密的冰纹,如肾经脉络。

蘅芜以无花果叶煎水为他洗浴,叶片在水中舒展开来,叶脉竟如人体经络图,叶面上的“离”卦纹路微微发烫,驱走最后一丝寒邪。紫髯起身时,面色已转为淡红,如桃花初绽,腰间的青色脉络消退大半,眼神也不再涣散,双目中隐约有精光流转,此乃“肾精渐复”之象。

“切记,”蘅芜将缝制好的护腰交给他,“此护腰以雪地麻、吴茱萸、无花果叶为料,辰时(7-9点,胃经当令)佩戴可温脾,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佩戴可固肾。护腰中央绣着‘水火既济’图案,内藏七粒金砂,对应北斗七星,可镇肾中寒邪。”紫髯接过护腰,发现内衬绣着十二地支,针脚间隐约有药香渗出,每到整点便会散发温热。

临行前,蘅芜在桃花渡溪水边种下三株无花果苗,以龙鳞草汁和寒潭水浇灌。幼苗瞬间抽枝长叶,枝头结出青色果实,一枚果实上有“肾”字,一枚有“脾”字,一枚有“肺”字。她对苏翁道:“此树名曰‘三水同根’,可镇一方水湿。肾果可补肾元,脾果可健脾运,肺果可理肺气,待谷雨时果实成熟,分食村民,可预健脾利湿。切记,采摘时需在卯时(5-7点),取‘卯属木,木旺于春’之意。”

子夜,蘅芜宿于山神庙,庙中供奉着神农氏雕像,雕像手中握着一束无花果叶。忽闻窗外风雨大作,雷声隐隐,似有万千兵马奔腾。她起身推窗,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远处山峰,竟似一只展翅凤凰,凤尾处隐约可见“雷泽谷”三字。枕边的无花果叶沙沙作响,叶面浮现出“雷动风行,木气舒发”八字——这是预示着下一个节气惊蛰,她将在雷泽谷迎来“春木之灵”的觉醒,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