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清明雨润:甘温化浊醒脾阳(2 / 3)

一条土黄色的小龙虚影浮现,龙身缠绕着甜叶藤蔓,口吐甘雾。此时再观天象,箕、斗二宿的雨云已化作甜叶藤蔓,缠绕着岁星缓缓转动,天地间的湿浊之气如抽丝般消散。

河谷深处的溶洞里,住着一只修行百年的穿山甲,此刻正因湿浊困脾而焦躁不安——它的鳞片上布满霉斑,每行走一步都在地面留下湿滑的痕迹,洞内囤积的蚁卵也因潮湿而发霉。仙子携化浊瓶入洞,见穿山甲的鳞片缝隙间渗出青黑色的黏液,便以甜叶刷刷洗其背,黏液遇甜叶刷竟化作缕缕白烟,露出膏涂抹穿山甲的唇甲,\"今以甜叶之甘温健脾,待脾阳振奋,湿浊自去。\"

四、四气五味,健脾化湿

浊漳河畔的村落里,住着一位编筐的老匠人,此刻正扶着腰在屋檐下喘息——他已连续半月关节酸痛,双下肢水肿如桶,按之凹陷不起,咳出的痰液呈青白色,带着甜叶腐烂的气味。仙子踏入草屋时,见炕头上的药罐里熬着苍术、茯苓,却独缺一味调和之药,空气中弥漫着苦涩与甜腥混杂的气息。她搭老匠人寸口脉,只觉脉象沉细如绵,此乃\"脾虚湿盛,阳气不运\"之候。

\"清明雨湿,您又久居湿地,湿浊困脾矣,\"仙子从袖中取出一片掌形甜叶——此叶采自清明前七日的巳时,得脾经当令之时所生,叶片肥厚如掌,叶脉间流淌着琥珀色的甘液,\"此叶名'醒脾甜叶',味甘性温,入脾、胃二经,能燥脾湿,助运化。《本草经解》云:'甘入脾,温能醒脾,故可化湿浊。'\"

她将甜叶放入药罐,以化浊瓶中的膏体为引,药汤顿时升起土黄色的烟雾,烟雾中浮现出\"脾\"字的篆体符文。老匠人饮下药汤,只觉一股暖流从胃腑升起,顺着经络流向四肢百骸,原本沉重如铅的双腿忽然轻松起来。仙子又取过甜叶艾灸条,点燃后熏烤老匠人膝下的\"阴陵泉\"穴:\"此为脾经合穴,能健脾利湿。今以甜叶艾温之,可引甘温之气入脾,化经络之湿浊。\"

艾灸条燃烧时散发出甜叶与艾草混合的奇香,老匠人膝部的水肿处竟渗出透明的甜叶露,落地凝结成细小的晶珠。与此同时,村东头的磨坊主正被\"飧泄\"之症困扰——每日清晨必腹泻,便中夹杂着未消化的谷粒,舌苔白腻。仙子闻讯前往,见其粮仓的稻谷因潮湿而发霉,遂取甜叶粉拌入谷种,霉变之处竟生出新的甜叶芽,磨坊主食后,腹泻之症竟三日而愈。

五、七情和合,湿浊同消

村外的牧场上,牧童正对着羊群长吁短叹——二百只绵羊中,有半数出现腹泻症状,排出的粪便稀溏如水,带着酸腐的甜叶味,有的羊只甚至在雨中狂奔不止,撞得头破血流。仙子走近羊群,见几只母羊的眼球布满血丝,鼻腔中呼出的气息一半温热一半冰凉,啃食甜叶时,叶片在口中竟一半化为甜液一半化为浊水。

\"此乃'湿浊困脾,七情失和'之症,\"仙子从化浊瓶上摘下七片不同形态的甜叶,分别为柳叶形、掌形、针形、扇形、心形、圆形、锯齿形,\"甜叶七形,对应七情,柳叶缓怒,掌形解郁,针形定神,扇形散忧,心形和喜,圆形除恐,锯齿平惊。\"她将七叶按北斗七星之位排列在羊圈中央,每片叶子下都压着对应时辰的甜叶膏。

七叶刚一落地,羊群便安静下来,原本狂奔的公羊竟主动走到掌形甜叶前,低头舔食叶上的膏体。仙子以甜叶枝轻扫羊背,口中念道:\"脾主运化,湿浊困脾则七情失和。今以甜叶之甘温健脾,以七形调七情,使'脾阳振奋,湿浊自消'。\"片刻后,羊只们的呼吸变得均匀,眼中的血丝褪去,腹泻的症状也逐渐好转,羊毛上甚至泛起一层甜叶的光晕,散发出清新的甘香。

与此同时,河谷上游的猎户因长期在雨地狩猎,患上\"鹤膝风\"——膝关节肿大如鹤膝,屈伸不利,遇雨则痛甚。仙子取甜叶茎髓与黄土调和成膏,敷在其膝盖上,膏体遇湿竟化作甜叶根须,深入肌理吸附浊水。三日后,猎户的膝关节肿胀消退,竟能如常人般奔走,膝弯处留下的甜叶纹印记,成了脾阳复振的标志。

六、雨润清明,耕播有时

清明日的卯时整,东方天际传来清脆的鸟鸣,只见上百只戴胜鸟衔着甜叶枝飞过浊漳河谷,翅膀上闪烁着土黄色的光芒。仙子见戴胜鸟群中领头的鸟儿,其尾羽竟由甜叶的叶脉组成,每振翅一次,便有甜叶露滴落在田间地头。她知道,这是脾阳振奋的征兆,遂引戴胜鸟群在甜叶菊种植区盘旋三匝,鸟儿落下的甜叶枝竟在泥土中生根发芽,长成叶片肥厚的甜叶幼苗。

山脚下的农夫们正准备清明播种,却见自家的耕牛躁动不安——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