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寡妇家的娃,喝了五天猪苓汤,肿全消了,又能在溪边摸鱼了,见了阿强就喊\"阿强叔\",声音脆得像银铃。阿强的爹也能下床走路了,虽然还得拄着拐杖,但每天都要去槐树下坐会儿,看着大家喝药汤,笑得合不拢嘴。
消息传到县城,县太爷派了个师爷来考察。师爷是个读书人,戴着方巾,背着药箱,一来就摆架子:\"大胆刁民,竟敢用不明之物治病,不怕草菅人命吗?\"
阿强没理他,只是把师爷领到张婶家。张婶的男人虽然没了,但她的儿子喝猪苓汤好了,正帮着阿强煮药。\"大人您看,这是用猪苓治好的第三个孩子。\"阿强又带他去看李叔的坟,\"这是没来得及喝药的。\"
师爷看着那些消肿的病人,又看了看坟头的新土,脸色变了变,没再说硬话,只是拿起块猪苓,翻来覆去地看:\"这东西真有那么神?\"
老郎中在一旁说:\"大人有所不知,此药名猪苓,甘淡渗湿,专通水道,是治水肿的良药。野猪尚且知其效,何况人乎?\"他把炮制好的猪苓片递给师爷,\"大人可带回县衙,让御医辨认。\"
师爷拿着猪苓片,半信半疑地走了。没过三天,县衙就派人送来块牌匾,写着\"济世利民\"四个大字,还赏了二十两银子,让阿强多采些猪苓,救济周边的村子。
阿强用这银子雇了几个村民,跟着他去黑风口采猪苓。他定了规矩:只采大的,留着小的;只采露在外面的,不挖深根;每次采完,都要在土里埋些腐烂的树叶,给猪苓当肥料。\"这是山神的东西,得敬着。\"他对村民说,\"采多了,山神会收回去的。\"
村民们都信他的话,跟着他小心翼翼地采,谁也不敢贪心。采回来的猪苓,一部分留给本村,一部分送给邻村,剩下的由老郎中标价卖给药商,换些粮食和布匹,分给村里的贫困户。
有个药商想垄断猪苓,出高价让阿强只给他供货,还说要把猪苓卖到京城,赚大钱。阿强一口回绝了:\"这药是治病人的,不是让你发财的。谁需要,就给谁,不分贵贱。\"
药商骂他傻,摇摇头走了。老郎中却夸他:\"傻得好。药者,仁心也。要是沾了铜臭味,药效就变了。\"
这天,阿强又带着人去黑风口采猪苓。刚走到上次见野猪的地方,就听见\"哼哼\"的叫声。抬头一看,那头黑野猪正站在一块岩石上,看着他们,嘴里叼着块猪苓,像是在打招呼。
阿强对着野猪拱了拱手:\"多谢山神赐药。\"
野猪放下猪苓,转身往密林里跑去,跑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像是在说:去吧,好好用。
阿强捡起那块猪苓,比普通的要大些,外皮油亮,断面白得像雪。他知道,这是野猪特意留给他们的。他把猪苓小心地包好,心里忽然明白,这猪苓不是他找到的,是秦岭的馈赠,是野猪的指引,更是清溪村人不该绝的命。
回到村里,他把这块大猪苓交给老郎中:\"先生,这是山神赐的,您看咋用?\"
老郎中捧着猪苓,对着太阳看了半天,说:\"这是'苓王',得留给最需要的人。\"他想起什么,\"县城西头有个老员外,得了臌胀病,肚子大得像孕妇,花了上千两银子都没治好,不如送给他试试。\"
阿强点点头:\"中。\"
他背着苓王,往县城走去。路上的风带着药香,吹得他心里暖暖的。他想起爹说的话,秦岭里的草木都是药,只要心诚,总能找到。现在他信了,不光信草木是药,更信人心是药——善良的心,能让死药变活,能让绝望变希望。
走到县城门口时,他回头望了望清溪村的方向。那里的炊烟,在蓝天白云下,像一条连接天地的线,线上串着猪苓的药香,也串着无数个被拯救的生命。
四、医理初探七情配伍
老员外的臌胀病,是被猪苓王的药汤浇透的。
三剂药下去,肚子消了一半;五剂药下去,能扶着拐杖走路;七剂药喝完,居然能坐在院子里喝茶了。老员外摸着瘪下去的肚子,对阿强说:\"你这药,比京城来的御医还管用。老夫无以为报,就把这药圃送给你吧。\"
药圃在县城东头,种着上百种草药,有阿强认识的蒲公英、车前草,也有他不认识的当归、黄芪。老郎中听说了,拄着拐杖来药圃看了半天,捋着胡子说:\"阿强,这是天意啊。有了这药圃,咱就能研究猪苓的配伍了。\"
配伍?阿强不懂。
老郎中捡起一片猪苓,又捡起一片茯苓:\"你看,猪苓利水,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