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拱珍:猪苓济世传》 下卷(1 / 3)

《野猪拱珍:猪苓济世传》

下卷

五、湿分寒热配伍显效

秦岭的秋,是被一场冷雨浇透的。雨下了三天三夜,清溪村的泥路变成了浆糊,屋里的墙皮渗着水珠,刚好转的水肿病人里,又有人犯了病——这次的病邪更刁钻,有的病人怕冷,喝了热汤就舒服些;有的病人怕热,只想往凉处钻。老郎中捻着胡须,看着脉案眉头紧锁:\"这不是单纯的湿邪,是湿分寒热,得变方子了。\"

阿强蹲在药圃里,看着刚采的猪苓犯愁。今年的猪苓比去年的外皮更薄,断面偏黄,老郎中说这是\"岁火太过\",猪苓的寒性减了些,对付湿热还行,对付寒湿就力不从心了。\"阿强,你还记得黑风口的野猪吗?\"老郎中忽然问。

阿强一愣:\"记得啊,就是它拱出的猪苓。\"

\"野猪属阳,性温,它吃猪苓,是阳配阴。\"老郎中指着药架上的附子,\"寒湿病人,就得学野猪,用阳药配阴药。附子辛热,能散寒湿;猪苓甘淡,能利水湿,二者配伍,就是'相使',附子引猪苓入经络,猪苓助附子排湿邪。\"

阿强眼睛一亮,赶紧按方子配药。把附子先煎一个时辰去毒性,再加入猪苓、白术,熬出的药汤带着股辛香,喝起来暖乎乎的。村里怕冷的病人喝了三天,水肿消了,手脚也不凉了,都说这药\"像揣了个小太阳\"。

可对付湿热病人,又得换个法子。有个货郎,常年走南闯北,得了\"湿热淋证\",撒尿时疼得直跺脚,尿色红得像血水。老郎中用猪苓配黄柏、栀子,黄柏苦寒清热,栀子泻火除烦,三味药熬出的汤带着股苦香,货郎喝了两天,尿痛就轻了,尿色也淡了。\"这是'相须',\"老郎中解释,\"猪苓利水,黄柏、栀子清热,三药合力,把湿热顺着尿道赶出去。\"

阿强跟着老郎中侍诊,渐渐摸出了门道:猪苓像个\"引水渠\",但水渠往哪引、引多快,得看配什么\"闸门\"——配温药是\"暖闸\",适合寒湿;配凉药是\"凉闸\",适合湿热;配补药是\"缓闸\",适合虚肿。他把这些心得记在爹留下的猎账本上,每页都画着猪苓和配伍药材的草图,像幅生动的\"药阵图\"。

这天,邻村的接生婆抱着个刚出生的婴儿来了。孩子浑身水肿,皮肤亮得像薄纸,哭声细弱如猫叫。\"这是'胎水肿满',\"老郎中叹了口气,\"娘胎里带的湿邪,最难治。\"他沉吟半晌,用猪苓配茯苓皮、生姜皮,\"三皮轻浮,能走肌表;猪苓渗湿,能通水道,这叫'轻可去实'。\"

药汤熬得浓浓的,用小勺一点点喂。孩子太小,一次只能喝一口,阿强就守在旁边,隔半个时辰喂一次。三天后,孩子的水肿消了些,哭声也洪亮了,接生婆抱着孩子给阿强磕头:\"你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

阿强赶紧扶起她,看着孩子红润的小脸,忽然觉得猎账本上的草图活了过来——猪苓不是死的药材,是有灵性的,它知道哪个病人需要它,该怎么帮病人,只要人怀着敬畏心,它就肯显效。

六、运气体察应时调方

转过年开春,太白山的风带着股燥气。往年该抽芽的草木,今年迟迟没动静,连黑风口的泉水都瘦了一圈。老郎中翻着《黄帝内经》,眉头紧锁:\"今年是'阳明燥金司天',燥气盛,湿邪会藏得更深,猪苓的用法得变。\"

果然,没过多久,村里开始流行一种怪病:病人水肿不明显,但小便涩痛,尿里带着沙石,疼起来满地打滚——这是\"石淋\",燥气炼湿成石,堵在尿道里了。老郎中用猪苓配金钱草、海金沙,\"金钱草能化结石,海金沙能通淋,猪苓能引水,三药合力,像给尿道开了条'碎石渠'。\"

阿强跟着去黑风口采猪苓,发现今年的猪苓长得格外深,得挖半尺深才能着。他想起老郎中的话,燥气盛,猪苓就往土里钻,藏住水分。\"这是草木的自保啊,\"他对同行的村民说,\"咱挖的时候多留点根,让它明年能再长。\"

入夏后,雨水忽然多了起来,连下一个月,地里的麦子都泡烂了。这次的湿邪夹着暑气,病人不光水肿,还发高烧、出冷汗,是\"暑湿交阻\"。老郎中用猪苓配香薷、白扁豆,\"香薷解表祛暑,白扁豆健脾化湿,猪苓利水渗湿,三药像把'消暑扇',能把暑湿扇出去。\"

阿强发现,雨水多的年份,猪苓的断面更白,纹路更密,像是吸足了水汽。\"这时候的猪苓,利水之力最猛,\"老郎中说,\"但也不能多用,得配些益气药,不然会伤正气。\"他教阿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