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举起一块乌金菇,\"你们看它的纹路,像不像咱彝人的火把节图案?一圈圈的,是生生不息的意思。\"
年轻人听得入迷,阿黑问:\"毕摩,这乌金菇为啥能治水臌?\"
沙马曲比指着火塘里的水汽:\"人就像这火塘,脾胃是灶,膀胱是烟筒,乌金菇就是通烟筒的铁条,把水湿顺着烟筒(尿道)排出去。要是灶坏了(脾胃虚),光通烟筒不行,还得修灶,这就是为啥要配苦荞。\"
他又说起辨认乌金菇的诀窍:\"要看'三象'——象野猪拱过的地方,象腐叶厚的地方,象黑土黏的地方。还要记'三不挖'——没成熟的不挖,太小的不挖,黑煞拱过没吃完的不挖。\"这是他这些日子总结的\"挖菇经\",简单好记,连孩子都能背。
有个叫阿支的年轻人,嫌乌金菇苦,偷偷把分到的乌金菇扔了,结果没过两天就得了水肿,脸肿得像个南瓜。他娘哭着来找沙马曲比,沙马曲比没骂他,只是让他把扔掉的乌金菇找回来,洗干净煮水喝,又在他的水肿处抹上乌金菇的黏液。
三天后,阿支的肿消了,他跪在沙马曲比面前,把自己的砍刀献出来:\"毕摩,我错了,乌金菇是咱的命,我以后一定好好爱惜。\"
沙马曲比把砍刀还给他,让他去迷梯守护乌金菇:\"你要记住,山里的东西,你敬它一尺,它敬你一丈;你糟践它,它就会惩罚你。\"
火把节前一天,沙马曲比带着族人去迷梯祭拜。他们在湿地边摆上乌金菇粑粑、苦荞酒,点燃松枝,沙马曲比唱起了古老的祭歌:\"黑煞引咱见乌金,乌金救咱渡荒年,来年雨顺五谷丰,不忘山神赐恩典......\"
歌声里,迷梯的雾渐渐浓了,隐约能看见一头黑色的野猪影子,站在湿地中央,对着他们拱了拱,然后转身消失在密林里。
\"是黑煞!山神显灵了!\"族人纷纷跪下磕头。
沙马曲比望着野猪消失的方向,心里明白,这不是显灵,是自然的回应——他们守了规矩,取之有度,野猪才愿意继续做他们的\"引路神\"。
回到寨子,他把那块最大的乌金菇(足有拳头大,被族人称为\"菇王\")小心地收起来,用麂皮包好,藏在老榕树的树洞里。\"这是咱的'种',\"他对阿普说,\"等雨来了,要把它种回迷梯,让它长出更多的乌金菇,世世代代救咱彝人。\"
火把节的夜晚,阿依寨的火把虽然没有往年的多,但每一支都举得高高的,像插在哀牢山上的星星。孩子们举着乌金菇形状的木牌,围着篝火跳舞,嘴里唱着沙马曲比教的新歌:\"乌金菇,黑又亮,填咱肚子消咱胀;黑煞神,好心肠,引咱找到救命粮......\"
沙马曲比站在篝火旁,看着一张张被火光映红的脸,看着那些曾经水肿的病人现在能跳舞,心里像被火把烤得暖暖的。他知道,今年的火把节,祭的不只是山神,还有这不起眼的乌金菇,和它带来的生的希望。
四、雨落重生菇火相传
火把节后的第七天,哀牢山的天空终于裂开了一道缝。先是飘下几滴冷雨,砸在滚烫的土地上,发出\"滋滋\"的响,接着就变成了瓢泼大雨,连下了三天三夜,把红河谷的干渴浇透了,把哀牢山的裂缝填满了,也把迷梯的湿地浇成了一片泥沼。
雨停后,沙马曲比带着族人去迷梯,惊喜地发现——湿地里冒出了许多白色的菌丝,像棉线,在黑土里蔓延,那是乌金菇的\"根\"。更让人高兴的是,黑煞带着几头小野猪,正在湿地里拱土,拱过的地方,很快就冒出些小小的乌金菇芽,紫红紫红的,像刚出生的彝家娃娃。
\"山神应了咱的祭!\"阿普激动得老泪纵横。
沙马曲比把藏在树洞里的\"菇王\"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埋在湿地中央,上面盖了层腐叶,浇上清澈的山泉水。\"去吧,好好长,\"他对着泥土说,\"明年,给咱结更多的乌金菇。\"
雨水让庄稼有了收成,虽然不多,但足够彝人度过剩下的日子。水肿的病人越来越少,寨子里的炊烟也恢复了往日的稠密,带着苦荞和腊肉的香。可没人忘了乌金菇——他们在自家的菜地里,试着种下乌金菇的菌种(沙马曲比教的,用乌金菇的碎片拌上腐叶),居然真的长出了小小的乌金菇。
沙马曲比把\"挖菇经\"和\"乌金菇配伍法\"(乌金菇配苦荞、配辣子、配腊肉的不同做法和功效),用彝文刻在竹筒上,传给了阿普,又让阿普教给阿黑,一代代传下去。\"这是咱彝人的'药书',\"他说,\"不能让它随着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