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树灵的绿光还在年轮里流淌,彝人的祭树仪式还在继续,只是"取一还三"的承诺,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采苓种树",变成了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整个山林的守护。这或许就是树灵留下舍利的真正用意:不是让人类顶礼膜拜,而是让人类懂得,自己也是山林的一部分,保护树灵,就是保护自己;善待树苓,就是善待未来。
赞诗
哀牢山里树成精,
三百年修舍利生。
黑褐珠藏腐叶底,
青白纹隐绿光明。
取时须记还三诺,
采后当思补万茎。
最是彝人知共生,
一苓牵动众生命。
尾章
《哀牢山彝志》记载:"树苓,俗名猪苓,生于千年古树下,传为树灵舍利。彝人采之,必祭树、埋肉、种树,谓'取一还三'。若犯忌,树灵则令其隐匿,山蛭、毒蛇环伺之。盖山林共生之理,先民早已知之,传于今,益显其智。"
如今,哀牢山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苓祭树"的仪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冬春之交,还会有彝人背着药篓,在树王下祭拜,埋下腊肉,种下新苗,嘴里念叨着那句流传了千年的话:
"树灵在上,草木为证,取之有度,还之有情,山林共荣,岁岁安宁。"
雾里,树王的枝叶轻轻摇晃,像是在回应。远处,树苓的甜香飘过来,混着腐叶的土腥,混着榛子的清甜,混着彝人欢快的歌声,在哀牢山的山谷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