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苓歌》下卷(3 / 3)

首阳之巅",在药书中看到"猪苓利水",在博物馆里见到猪苓标本时,或许会想起:这黑褐的块茎里,藏着西周的雨,汉代的简,明清的祭文,和当代的传承。它的每一道纹路,都是《诗经》未写完的续章;它的每一次生长,都是先民对我们的无声叮嘱:

别丢了敬畏,别断了传承,别让《诗经》里的草木,只活在书本里;别让首阳山上的猪苓,只成为标本——要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里,继续生长,继续讲述人与土地、与诗歌、与永恒自然的深厚缘分。

赞诗

首阳山上苓初发,

先民采之咏成诗。

黑褐皮藏千载重,

白纹里纳万年思。

医书注解明药性,

诗卷流传显德仪。

最是今人承古意,

一锄挖透古今时。

尾章

2019年,"首阳山采苓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材料中写道:"该习俗源于西周,与《诗经·采苓》记载一脉相承,包含祭山、辨识、采挖、回填等环节,体现了'取之有度,敬顺天则'的生态伦理,是《诗经》文化在民间的活态传承。"

在首阳山博物馆的互动区,有个特别的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在模拟的腐叶环境中,用仿制的骨刀"采挖"模型猪苓,体验后会收到一张卡片,上面印着《诗经·采苓》的诗句和猪苓的药用价值。

有个孩子采完"猪苓",拿着卡片问工作人员:"这些黑疙瘩,真的和两千多年前的诗有关吗?"

工作人员笑着指向窗外的首阳山:"你看,山上的猪苓还在长,《诗经》的句子还在传,它们早就成了好朋友,要一起长到很久很久以后呢。"

山风吹过,首阳山的猪苓苗轻轻摇晃,像是在点头,又像是在吟诵那句流传了千年的诗: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