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芎隐》上卷(3 / 3)

般小巧?\"智广和尚笑道:\"此乃天台所生,贫僧唤它台芎。\"说着取来蜀地川芎对比——川芎块根粗大,断面呈深褐色,辛气如烈火;台芎则小巧玲珑,断面浅黄,辛香似温茶。

那蜀僧取了些台芎,配了当归、白芍、熟地,煮了碗四物汤。喝下去后,他咂咂嘴:\"川芎走而不守,能冲开瘀血;这台芎却守而能走,补中有行,倒适合妇人产后虚损用。\"智广和尚点头称是:\"正是,前几日山下李嫂产后恶露不尽,用台芎配益母草,三剂便好了,若用川芎,怕是要伤了元气。\"

蜀僧临走时,智广和尚送了他一包台芎,说:\"此草虽不及川芎猛烈,却得天台灵气,自有其用处。\"蜀僧感念这份心意,便将台芎的模样、气味、用法记在了随身携带的经卷空白处,这竟是台芎第一次离开天台山,往更远的地方去。

开春后,阿桂把台芎的用法编成了口诀,教给村里的年轻人:\"玄壤生台芎,红皮辛味浓。产后瘀痛它能散,风寒头痛也有功。配着当归补血气,加了白芷散头风。虚人莫多使,实症见奇功。\"这口诀像山风一样,很快传遍了天台山下的村落。有个货郎路过,听了口诀觉得新奇,便记在账本上,说要带出去给药铺的老板听听。

台芎在玄膏壤里听着这口诀,叶片轻轻颤动。它知道自己还没被写进那些厚厚的药书里,但山民的口舌、僧人的笔记、货郎的账本,早已把它的故事,织进了这方水土的肌理里。而那些关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道理,也早已化作它根里的纹、叶上的露,在每一次抽芽、每一次结果里,静静诉说着草木与天地的私语。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