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白术祭》(上卷)(2 / 3)

出底下一片黑土地——与周围的焦土不同,这里的土竟带着湿润,密密麻麻长满了白术,叶片虽也带黄,根茎却肥白如昔,从土里探出头来,像一群挤在一起的胖娃娃。

“是山神显灵了!是白术肯救我们了!”有人惊呼起来,声音里带着哭腔。兰婆走上前,颤抖着挖出一株,断面雪白,朱砂点如繁星密布,一股温厚的香气扑鼻而来,直透眉心——这是白术最纯正的“甘温”之气,能醒脾助运,正是“土精”本味。

第三卷:白术救饥,甘温济世

兰婆连忙嘱咐众人:“大家轻手轻脚,用竹刀挖,不可用铁器伤了土气。记住,只采够今日充饥的量,大的留着,小的也留着,给它们留条活路。”村民们连连点头,谁也不敢贪心,小心翼翼地用竹刀刨开湿土,肥白的白术根茎露出,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看了就心生安稳。

回到村里,兰婆将白术分成两份:一份交给各家各户,“切片,和仅剩的杂粮一起煮粥,白术甘温,能当粮,还能治肚胀腹泻。”另一份,她留下煮药,“谁家有孩子拉肚子、大人吃不下饭的,来我这儿取药汤。”

村长家的小孙子,已经拉了三天肚子,稀便如水,小脸黄得像烧过的纸。兰婆取来晒干的白术片,加了几片生姜(温胃),一小把炒米(健脾),放在陶罐里慢慢熬。药香飘出来,带着淡淡的米香,孩子闻到,竟破天荒地咂了咂嘴。兰婆舀出药汤,放温了喂他,半碗下肚,孩子竟沉沉睡去,醒来后拉的便不再是稀水,傍晚时竟能吃下小半碗白术粥。

“这白术真是神了!”村长媳妇抹着眼泪,“又能填肚子,又能治病,比金子还金贵!”兰婆解释:“白术属中央土,入脾经,甘能补,温能燥。咱们现在脾胃像块焦土,白术就像春雨,能润土,还能让土生力气,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气血。这腹泻,就是脾虚hold不住水了,白术帮脾站稳脚跟,水就不会乱蹿了。”

村里像村长小孙子这样的孩子还有几个,兰婆都一一送去白术药汤,或教他们家长煮白术粥。几日下来,腹泻的孩子渐渐好转,村民们脸上也有了点血色。更奇的是,那些喝白术粥的人,不像之前吃树皮那样腹胀难受,反而觉得肚子里暖暖的,有种踏实的饱腹感——这正是白术“健脾益气”的功效,能让虚弱的脾胃重新运转起来,把有限的食物消化吸收。

兰婆还教大家把多余的白术切片,挂在屋檐下晒干。“这是‘冬藏’,”她说,“晒干了能存更久,开春要是还旱,咱们还有救命的粮。”村民们看着屋檐下一串串雪白的白术片,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心里第一次有了底气。他们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药草,是山神送来的恩物,是白术显灵,在护着云栖村。

第四卷:春回补种,药约山灵

冬去春来,永乐十四年的雨水格外及时,“土运平气”,六气调和,云栖村的焦土终于喝饱了水,泛出湿润的黑褐色。兰婆记着对山神的承诺,开春第一件事,便是带着村民上山补种白术。

“白术要顺‘春生’之气种,”兰婆边教大家选种边说,“选那些饱满的籽,拌上草木灰——草木灰是‘火’,能助土生力气,让种子醒过来。”她带着大家来到去年发现白术的阳坡,那里的黄土经过冬雪浸润,松软得像海绵。村民们用竹耙把土耙平,每隔一尺挖一个小坑,埋下三粒种子,再盖上细土,动作虔诚得像在完成一场仪式。

兰婆特意在坡上选了块平整的石头,用红漆画了个简单的“土”字。“这是给山神和白术看的,”她对众人说,“告诉它们,我们说话算数,取了多少,就补多少,还要多补,让这片坡永远有白术长着。”

种下的白术种子,像是得了某种承诺,发芽特别快。清明刚过,绿油油的嫩芽就顶破了土,叶片带着紫晕,在春风里轻轻摇晃。兰婆每天都上山看看,教大家除草、松土:“春要‘疏’,像给孩子梳头发,让根能畅快呼吸;夏要‘培’,把土往根上堆,让它长得壮实;秋要‘敛’,别老浇水,让它把力气都攒在根上;冬要‘藏’,让雪盖住,别冻着它。”

村民们都听兰婆的,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照顾白术。这年秋天,补种的白术长得格外好,根茎肥白,比往年的更粗壮,断面的朱砂点密密麻麻,香气也更浓。兰婆说:“这是白术高兴了,知道咱们敬它,它就长得更卖力,好继续护着咱们。”

秋收时节,兰婆召集全村人,定下规矩:以后每年霜降日,采白术前,都要先在山神石前祭山——用新收的米熬粥,摆上晒干的白术片,全村人对着深山拜三拜,感谢山神和白术的馈赠。采挖时,必须“取大留小”,挖一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