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哲学——土地不是索取的对象,而是需要尊重的伙伴,你用轮作的耐心待它,它便用四宝的丰饶报你。
它生动诠释了“实践先于文献,文献反哺实践”的真理:药农在田里摸索出轮作规律,用口诀代代相传;当这些实践被写入方志、录入药典、认证非遗,又反过来让古老技艺获得新生。“建泽泻”表皮的那点泥土,不仅是药效的保证,更是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密码——它告诉我们,最好的传承不是封存,而是让古法在当代生活中继续生长。
当我们捧起一杯泽泻茶,尝到的不仅是草木的微苦,更是吉阳人对土地的敬畏;当我们看到轮作田里的三色锦缎,看到的不仅是作物的交替,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图景。这图景里,有祖先的智慧,有今人的创新,更有未来的希望——就像建溪的水,千年前滋养着泽泻,千年后依旧流淌,见证着吉阳四宝生生不息的传奇。
赞诗
吉阳田垄孕四珍,
泽韵莲香四季匀。
轮作千年滋沃土,
三晒三洗炼真神。
泥星一点藏地脉,
药味三分透朴淳。
最是匠心传不息,
非遗榜上耀星辰。
尾章
春分时节的吉阳镇,轮作田里的水稻刚插下去,嫩苗在水里探着脑袋。周吉阳带着女儿在田埂上放风筝,风筝上画着泽泻、莲子、仙人草、水蕹菜,像四个绿色的精灵在天上飞。“爸爸,为什么我们要种三种庄稼?”女儿问。周吉阳指着田里的水:“土地要换着花样吃饭呀,就像你不能天天只吃糖果。”
吴敏的炮制坊里,新收的泽泻正在竹匾上晒第一遍太阳。几个年轻学徒蹲在溪边,学着用竹篮晃洗块茎,建溪的活水在她们指间流淌,带着清晨的凉意。“吴老师,这泥星子真的不能多洗吗?”学徒问。吴敏笑着说:“你看溪里的石头,被水冲了千年,也没把灵气冲掉呀。”
四宝文化馆的游客越来越多,有老人对着《轮作要诀》的复刻本流泪,说想起了小时候的田;有年轻人在直播镜头前试喝泽泻茶,说“这是吉阳的味道”;有外国学者拿着放大镜看泽泻断面,惊叹“中国农民太懂植物了”。
夕阳西下,轮作田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水稻的绿、泽泻的碧、油菜的黄,在暮色里渐渐融成一片温柔的青。周吉阳想起爷爷说的:“吉阳的地是活的,你对它笑,它就给你结甜果子。”这句话,藏在每一颗泽泻块茎里,每一粒莲子里,每一片仙人草叶里,每一根水蕹菜茎里,也藏在每个吉阳人的心窝里。
或许未来的吉阳会有更多新变化,但“水旱轮作”的节奏不会变,“三洗三晒”的匠心不会变,四宝共生的默契不会变。就像建溪的水,不管流到哪里,总会带着吉阳的水土气——这,就是吉阳泽韵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