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通化村时,一个老汉正捂着肚子呻吟,脸色发青,舌苔黄腻——这是“误食毒草,湿热伤脾”。马林问里正要来了刘二卖的“九叶仙”,一看就皱起了眉:这草的叶片没有锯齿,叶背是淡紫色,断面渗出的汁液是黄色的,闻着有股腥气,分明是花瑶说过的“紫叶藤”,性苦寒,有毒,误食会伤脾胃。
“这不是九叶仙!”马林对里正说,“真正的九叶仙,三枝九叶,叶缘有锯齿,叶背淡绿,断面白汁,味甘苦;这紫叶藤,叶无锯齿,背紫汁黄,味腥苦,是毒草!”他赶紧开了方子:甘草三钱,茯苓五钱,煮水给病人喝。甘草性平,味甘,能解毒调和;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利湿,两者合用,能解紫叶藤的毒,还能修复受损的脾胃。
喝了两剂药,病人的症状就缓解了。马林趁机给通化村的乡亲们讲怎么鉴别九叶仙,还编了个口诀:“三枝九叶锯齿边,叶背淡绿白汁甜,若是紫背黄汁腥,定是毒藤莫沾边。”乡亲们跟着念,记在了心里。里正又气又愧:“都怪我们没见识,差点害了乡亲!马兄弟,你能不能教我们种九叶仙?我们再也不买外人的药了。”
马林点点头,第二天就带着通化村的乡亲去临江村的坡地,教他们选地:“要选向阳、排水好的坡地,土要松,最好掺点腐叶土,九叶仙喜阳怕湿,这样才能长得壮。”他还教他们播种:“春分后播种,盖半寸薄土,浇山泉水,别用井水,井水太凉,会伤芽。”通化村的乡亲学得认真,还把马林的话记在竹片上,像马林当初记花瑶的话一样。
这年夏天,通化村的九叶仙株就长出来了。里正特意派人送来一筐桃子:“马兄弟,你教的法子太管用了!我们村的张婶,用九叶仙叶煮水喝,治好了她的产后怕冷,现在能下地干活了!”马林听了,想起花瑶教他的“妇人产后阳虚”治法——九叶仙配当归、黄芪,当归补血,黄芪补气,九叶仙温阳,三药合用,能补产后气血阳虚。他赶紧让来人带话,教张婶用这个方子,效果会更好。
没过多久,张婶就托人来说,喝了方子后,身上更暖和了,奶水也足了。马林心里很高兴,他知道,花瑶的智慧,正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点点传到更远的地方。他还把鉴别九叶仙的方法,告诉了周边几个县的药农,让他们帮忙分辨真伪,避免再有人误食毒草。有个老药农说:“马小哥,你这是在积德啊!这九叶仙是仙草,你就是仙草的传人!”马林摇摇头:“我不是传人,花瑶姑娘才是。我只是把她教我的,再教给大家罢了。”
这年秋天,马林带着乡亲们采九叶仙的根,他特意叮嘱:“采根的时候,要留三分之一在土里,别挖断主根,这样明年还能长。”乡亲们都照着做,他们说:“花瑶姑娘说过,草木有灵性,我们要善待它,它才会善待我们。”马林看着满坡的九叶仙株,叶片在秋风里泛着金黄,像撒了一地的碎阳——他知道,这份“善待”,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也是草药能长久传承的根本。
第七卷天庭观善释仙瑶,药香远播邻县福
马林和乡亲们守护九叶仙株、治病救人的事,渐渐传到了天庭。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化作一个老药农,下凡查看。他先到了临江村,见坡上的九叶仙株长得茂盛,乡亲们正忙着采叶,脸上带着笑容;又到了通化村,见里正带着孩子在认九叶仙,教他们念鉴别口诀;还到了邻县的柳河村,见药农们用九叶仙配药,给老人治腰痛,给妇人治宫寒。
太白金星找到马林时,马林正在给一个孩子诊脉。那孩子夜里遗尿,马林摸了摸他的脉,脉细弱,舌淡,说:“这是肾阳不足,膀胱失约,用九叶仙三钱,益智仁三钱,山药五钱,煮水喝,半个月就好。”益智仁性温,味辛,能温肾固涩;山药性平,味甘,能健脾补肾,与九叶仙同用,既能温阳,又能固涩,正好对症。
太白金星假装请教:“小哥,我看你用这草治病很厉害,这草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来历啊?”马林就把花瑶的故事讲了,说她如何偷仙药下凡,如何教大家种药用药,如何被天兵带走。他还拿出树皮笔记,说:“这是花瑶姑娘教我的,我都记在这里,以后要传给我的孩子,再传给乡亲们。”
太白金星听了,心里很感动。他回到天庭,把凡间的事一一禀报玉帝:“陛下,花瑶仙子虽私盗仙药,却非为己私,而是为救凡间百姓。如今九叶仙株在凡间扎根,治病救人无数,百姓们感念其德,还学着守护草木,传播药识,这正是‘天人合一’的善举啊!”
玉帝沉默了片刻,想起花瑶在百草园里细心照料草木的模样,又想起太白金星说的百姓疾苦,叹了口气:“朕当初罚她,是怕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