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的季节差异:“春用叶,夏用枝,秋用根,冬用籽。夏湿盛,加茯苓利湿;冬寒盛,加干姜温阳。”这些记录,都是他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是“实践先于文献”的最好证明。
村里的老秀才见了,感慨道:“华先生,您这记录,比官府的医书还详细!要是能刊印出来,定能救更多人。”华佗摇摇头:“这些知识,本就来自民间。李伯的经验,王老丈的反馈,都是这记录的根。我不过是把口传的真知,记在竹简上罢了。”
第四卷雪水酿就壮骨酒,青囊初记仙草方
转眼到了冬至,秦岭下了第一场雪。雪花像鹅毛一样飘下来,盖在向阳坡的筋骨草上,像给草盖了层白棉絮。华佗站在坡上,用手拨开积雪,摸了摸草的根部,依旧温温的——这草果然耐冻,阳气都藏在根里,等来年春天就能再冒芽。
李伯来找华佗,说:“先生,这冬天冷,光喝草水不够劲,不如咱们用雪水酿点药酒?我年轻时听老药农说,雪水是‘天泉’,性凉,能平衡草药的温性,泡出来的酒更醇和。”
华佗眼前一亮——药酒能让药效更持久,还能活血通络,比汤药更适合冬天滋补。他赶紧点头:“好主意!咱们就用筋骨草,再配杜仲、牛膝、五加皮,用秦岭的雪水浸泡。”
他们先去坡上采了些筋骨草的干根,又去山里砍了些杜仲树皮,挖了些牛膝根和五加皮。华佗详细讲解每种药材的功效:“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牛膝引药下行,五加皮祛风湿,再加上筋骨草的温阳,四味药合用,能补阳祛寒、强筋健骨,最适合冬天喝。”
他们把药材切碎,装进一个大陶缸里,再装满刚收集的雪水——雪水融化后清澈见底,没有杂质。李伯还在缸里加了些红糖,说:“红糖性温,能补气血,还能让酒更甜些。”
陶缸密封后,埋在李伯家的地窖里。华佗说:“地窖里温度恒定,适合药酒发酵。咱们泡一百天,等来年春分再开封,那时阳气生发,喝了药酒正好能助阳气生长。”
在等待药酒发酵的日子里,华佗把筋骨草的性味、功效、配伍、采制方法,都详细记录在《青囊经》的草稿里。他写道:“仙灵脾(筋骨草),味辛甘,性温,入肝肾二经。主阳痿不举,腰膝冷痛,风湿痹阻,筋骨损伤。春采叶,夏采枝,秋采根,冬藏籽。配伍杜仲、牛膝,治筋骨损伤;配伍枸杞子,治肾阳亏虚;配伍五加皮,治风湿痹痛。以雪水浸泡百日,成壮骨酒,温阳之力更甚。”
他还在草稿后加了一段按语:“此草民间用之已久,口传其效,然文献未载。余游历秦岭,得李伯之教,亲试十余案,皆有效验。盖药者,生于天地,用于民,验于实践,而后载于典籍,此乃医道之本也。”这段话,正是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传统医学智慧的最好诠释。
地窖里的药酒还在发酵,缸壁上已长出一层淡淡的酒曲,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药香。华佗站在地窖口,望着窗外的雪景,心里满是期待——等来年药酒开封,定能让更多乡亲受益,而这《青囊经》里的记录,也会随着他的游历,传遍更多地方,让这株秦岭深处的仙草,能疗愈更多人的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