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藿仙传(上卷)(3 / 3)

图谱,听了讲解,都纷纷点头——这比单纯的口传更清楚,也比遥远的文献更贴近生活。

第四卷冬庐辑经验献典助编撰

冬至这日,药谷村下起了第一场雪,整个秦岭银装素裹,村民们都闭门不出,守着炭火取暖,正是“冬藏”之时。苏景也待在自己的“知微庐”中,整理这一年来关于淫羊藿的所有资料——有他手绘的十余幅形态图,记录了不同季节、不同生长环境下淫羊藿的样子;有二十多个病案,详细记载了用淫羊藿治疗风寒湿痹、肝肾不足等病症的经过;还有与老药农、村民交流的笔记,记下了口传的采药诀窍、炮制方法,比如“春末采叶,夏初采茎,秋采根茎,冬藏炮制”,“酒炙增温,盐炙入肾”等。

他还特意对比了祖父传下的《神农本草经》和县城药铺里见到的农书、地方史志,发现《神农本草经》中只记载了“淫羊藿,味辛,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却未提及形态;而地方史志和农书中,虽有形态和功效的零星记载,却不系统。“若是能将这些实践经验整理起来,补充到医典中,岂不是能让更多医者认识淫羊藿,救治更多病人?”苏景心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恰在此时,村里的老秀才带来一个消息——朝廷正在编撰一部新的药典,名为《本草图经》,广邀天下医者献言献策,提供药材图谱和经验。苏景闻言,心中大喜,当即决定:开春后,带着自己的资料去开封,将淫羊藿的经验献给编撰者。

接下来的日子,苏景更加细致地整理资料,他将病案按病症分类,标注辨证要点和用药加减;将图谱按生长季节排序,注明不同部位的药效差异;还写下自己对淫羊藿性味归经的理解:“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能温补肾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盖因肾为先天之本,主阳气,肝主筋,肾充则阳足,肝充则筋健,阳足筋健,则风寒湿邪自去。”他还结合五运六气,分析了这一年的气候对淫羊藿生长和病症的影响:“今年水运不足,寒气偏盛,故风寒湿痹证多发,用淫羊藿温阳祛寒,效果尤佳;若来年火气偏盛,则需配伍清热之药,如知母、黄柏,以防温燥伤阴,此乃‘因时制宜’之理。”

除夕之夜,雪还未停,苏景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雪景,手中捧着整理好的资料,心中充满期待。他想起这一年来在秦岭山中的点点滴滴——春天遇见赵伯的痹证,夏天治好李叔的肾虚,秋天识破石龙芮的伪品,冬天整理经验,每一步都离不开“天人合一”的思想,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遵循,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实践先于文献,口传辅之文字”,这便是中医传承的真谛。他相信,自己的这些经验,定能为《本草图经》的编撰添砖加瓦,让淫羊藿这株秦岭深处的小草,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