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软,城中医者用常规感冒药无效,疫情渐有蔓延之势。沈学士急召苏景:“苏先生,此疫症正值冬藏之时,寒气偏盛,患者多有肾阳不足之象,可否用淫羊藿施治?”
苏景点头:“今年水运过盛,寒气侵袭,疫气属寒,若仅用解表药,只能驱外寒,不能补内阳,故易复发。当用淫羊藿温补肾阳,增强机体抗寒之力,再配伍黄芪益气固表,防风解表散寒,此为‘扶正祛邪’之法。”他开出处方:淫羊藿三钱,黄芪五钱,防风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三日。
沈学士立刻将此方颁行全城,百姓按方服药,不出五日,疫情便得到控制。有位老医者感慨道:“从前只知淫羊藿治痹证,没想到还能治疫症!若非《本草图经》详载其性味归经,又有苏先生的实践验证,我们怎能想到这般用法?”苏景闻言,心中欣慰——这便是医典的意义,将实践经验系统化,让更多医者受益,让更多百姓得救。
冬至这日,《本草图经》编撰完成,皇帝亲赐书名,藏于国子监,颁行天下。苏景捧着刊印的《本草图经》,翻到淫羊藿那一页,看到自己手绘的图谱、记录的病案,眼眶不禁湿润——这不仅是一株草的记载,更是无数民间智慧的结晶,是“实践先于文献”“口传与文献互动”的见证。
年后,苏景辞别沈学士,带着《本草图经》回到秦岭。药谷村的百姓听说他回来了,都来迎接,他将《本草图经》中的淫羊藿知识传授给村民,还教年轻后生辨识不同品种的淫羊藿,讲解配伍诀窍。他在“知微庐”旁种了一片淫羊藿,每到春天,三枝九叶的翠色便铺满庭院,如同一幅活的图谱。村民们都说:“苏先生把草木的灵韵,写进了医典,也种在了咱秦岭的土里。”
结语
《秦岭藿仙传》虽为神话,却藏着中医传承的真谛。苏景寻药秦岭,从山民口传的“羊合草”,到临床验证的“淫羊藿”,再到载入《本草图经》的煌煌条目,每一步都遵循“天人合一”之理——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序,应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之变,用四气五味性味归经之论,合七情配伍相生相杀之法。
这株三枝九叶的小草,承载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药效,更是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实践是根,口传是脉,文献是魂,三者交织,才让中医历经千年而不衰。正如宋代西安出土的医书残页,那与《本草图经》吻合的淫羊藿插图,不仅是植物形态学的实证,更是这种智慧的永恒见证——草木有灵,医者有心,医典有魂,方能生生不息。
赞诗
秦岭深崖生翠藿,三枝九叶映霞辉。
温阳祛痹医民疾,配伍循经显妙机。
口传经验凝真智,文献篇章载药威。
本草图成传万世,藿仙佳话永流徽。
尾章
时光流转,千年之后,陕西西安出土了一叠宋代医书残页,泛黄的纸页上,一株淫羊藿的插图清晰可见——三枝亭亭,九叶攒簇,叶背淡紫,与《本草图经》的文字描述分毫不差,更与苏景当年手绘的图谱如出一辙。考古学者惊叹于宋代医药学家的精准观察,更感慨于中医传承的连续性。
有人说,那残页上的墨迹,或许正是当年苏景留在开封编撰局的手稿;也有人说,秦岭深处的“知微庐”旁,那片淫羊藿至今仍在生长,每到春天,三枝九叶的翠色便会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位青年医者的故事——故事里,有草木的灵韵,有医者的仁心,更有中医“实践为先、传承不息”的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