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塞藿棘传(下卷)(2 / 4)

子补补肾阳,健健脾。”

王二嫂急道:“那可咋补?我给他煮了骨头汤,他也不爱喝。”秦越笑道:“用‘铁线藿’芽配山药,再加点沙棘,做成粥给孩子喝,他肯定爱喝。淫羊藿芽性平和,温补肾阳又不燥,适合孩子;山药甘平,能健脾益气,脾健了,就能帮肾藏精;沙棘酸温,能‘酸收固摄’,帮着肾管尿液,还能开胃,孩子吃了也不挑食。这是‘五行相生’——脾土生肾水,肾水足了,固摄力就强了。”

他带着王二嫂去后山采初春的淫羊藿芽——刚冒尖的芽儿,嫩绿色的叶片卷着,像小小的翡翠,茎秆淡紫,带着清新的辛香。“采芽儿要趁晨露没干的时候,这时的芽儿最嫩,药力也最平和。”秦越一边采,一边说,“山药就用咱村里种的,选粗实的,蒸软了碾成泥,和粥一起煮。”

回到药铺,秦越将淫羊藿芽一钱(切碎)、山药五钱(碾泥)、沙棘果一钱(去核),和小米一起熬成粥,粥熬得稠稠的,飘着淡淡的辛香与酸甜。“二嫂,你每天早上给小石头喝一碗,别放糖,沙棘本身就有甜味,孩子肯定爱吃。”他又叮嘱,“晚上别让孩子喝太多水,睡前半个时辰,用温毛巾敷敷孩子的后腰,温补肾阳,帮助固摄。”

小石头第一次喝这粥,就觉得味道不错,小口小口地喝了大半碗。喝了三天后,王二嫂惊喜地说:“秦大夫,小石头昨天夜里没尿床!”一周后,小石头不仅不尿床了,吃饭也多了,白天跟着村里的孩子跑着玩,精气神儿十足。王二嫂特意给秦越做了双小孩的布鞋,笑着说:“这粥太管用了!我问了村里的老嬷嬷,她们说以前也有孩子尿床,就用‘铁线藿’芽煮水喝,只是没加山药,效果没这么好,您这法子真是绝了!”

秦越想起前几日在《榆林府志》里看到的记载:“小儿遗尿,藿芽配薯蓣(山药)粥食,效佳。”他在笔记上写下:“初春小儿遗尿,淫羊藿芽一钱,山药五钱,沙棘果一钱,与小米熬粥服,温肾健脾,酸收固摄,合春生养阳、脾土生肾水之理,《榆林府志》有载,民间口传经验补充,适配小儿体质。”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粥碗里,泛着暖暖的光,像小石头脸上的笑容。

第三卷盛夏暑湿兼寒困藿香化浊护脾阴

嘉靖二十四年盛夏,延安府难得下了几场雨,雨水过后,山坳里的湿气格外重,像一层黏黏的雾,裹在人身上,闷得难受。秦越正在药铺里整理沙棘干,就见货郎李老三挑着空货担,摇摇晃晃地走进来,脸色蜡黄,额上满是冷汗,一进门就瘫坐在凳上,喘着粗气:“秦大夫,我……我刚才在山路上走,忽然觉得头晕恶心,浑身没力气,还觉得冷,像掉进了冰窖里,您快给我看看!”

秦越上前,摸了摸李老三的额头,滚烫,再摸他的手,却冰凉,诊他的脉,脉象濡数,舌苔黄腻。“老三,你这是暑湿困脾,兼肾阳虚寒。”秦越解释道,“盛夏‘夏长’,湿气重,你挑着货担走山路,暑湿邪气滞在脾里,脾属土,脾困了,就会头晕恶心;你常年在外奔波,冬天受的寒邪没散,肾阳不足,所以浑身发冷——这是‘暑湿兼寒’,光清热解暑不管用,还得温补肾阳,健脾化湿。”

李老三急道:“那可咋整?我还得去榆林府送货呢!”秦越笑道:“用‘铁线藿’叶配藿香,再加点沙棘,保证你两天就能好。藿香辛温,能化湿解暑、和中止呕,正好治暑湿困脾;淫羊藿叶温补肾阳,驱散里寒,这是‘表里同解’;再加点沙棘,酸温入肝,既能‘酸甘化阴’,护着藿香和淫羊藿温燥不伤津液,又能开胃,让你能吃饭,有力气赶路。”

他带着李老三去后山采盛夏的淫羊藿叶——此时的叶片长得格外繁茂,苍绿的叶片像展开的小扇子,三枝九叶亭亭玉立,叶背泛着淡绿,摸上去带着韧劲。“盛夏的叶子药力足,温阳祛寒更有力,不过得选没被虫咬的,药力才纯。”秦越一边采,一边说,“藿香就在药铺后院种着,刚开花,香味浓,化湿效果最好。”

回到药铺,秦越将淫羊藿叶三钱、藿香二钱、沙棘果二钱放入砂锅,加井水煎了半个时辰,滤出药汁,放温后递给李老三:“你先喝一碗,喝完躺会儿,出点汗,暑湿就能散了。”李老三接过药汁,一口喝下,觉得一股辛香从喉咙滑到肚子里,不多时就觉得身上出了层薄汗,头晕恶心轻了大半,也不觉得冷了。

秦越又给了他两剂药,叮嘱道:“剩下的药,你到榆林府后煎了喝,每天一剂。路上别喝凉水,别吃生冷的东西,多吃点小米粥,养养脾。”李老三按此法服药,两天后就恢复了力气,挑着货担去了榆林府。回来时,他特意给秦越带了榆林府的酥糖:“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