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温而不燥”之配伍,治春寒浸肾、夏暑湿痹、秋虚劳损、冬寒湿凝,每一案都藏着壮药“七制减燥、入络通痹”的炮制精髓。
从寨老口传的“桐油炒藿七遍”,到张阿婆的桂苓温阳、李阿妹的苍藿化湿、王阿叔的熟归补阴、陈阿伯的姜活通痹,民间智慧如桂岭清泉般汇聚;再与《桂林府志》的“温阳”“燥湿”“补精”“通痹”记载相互印证,更与《雷公炮炙论》“羊脂拌炒”对比,凸显桐油炮制“适岭南湿体”的优势——这株三枝九叶的藿草,这滴澄黄的桐油,不仅治好了桂岭百姓的肾虚腰痛,更承载着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永恒智慧。
赞诗
桂岭桐花映漓江,藿草七炒油香长。
春配桂苓温寒湿,夏添苍藿化暑瘴。
秋用熟归填阴精,冬加姜活通痹僵。
壮医妙法传千古,一丸济世保安康。
尾章
时光流转,百年后的民国年间,桂林的学者在整理壮医古籍时,于一座清代壮医墓中发现了一册泛黄的《桂岭藿油炮制录》——正是阿侬当年的笔记。册中详细记载着“七制淫羊藿”的炒法、四季配伍病案、民间口传经验,甚至还夹着一小包用桐油炒过的藿草粉末,虽已干硬,却仍能闻到淡淡的药香与桐油香。
学者们将笔记与《桂林府志》对照,发现两者记载的“桐油炒藿治腰痛”完全吻合,笔记中“减燥入络”的炮制奥义,更补充了方志未载的细节;与《雷公炮炙论》“羊脂拌炒”对比后,更惊叹壮医“因地制宜”的智慧——桐油炮制更适岭南湿重体质,淫羊藿苷溶出率更高,刺激性更低,与现代实验结论不谋而合。
如今的桂岭下,桐树年年开花,漓江岁岁东流,寨里的壮医仍在用“七制淫羊藿”治疗肾虚腰痛。当药庐里的桐油香与藿草香再次飘起时,仿佛还能看见阿侬炒药的身影,听见她对寨民说:“咱壮家的药,藏在桂岭的草、漓江的油里,藏在老辈人的话里,要好好传下去。”
那缕跨越千年的药香,像漓江的浪涛般生生不息,诉说着壮医与草木的羁绊,也诉说着“实践为先、文献为载”的医道传承——这传承,藏在桂岭的每一寸土地里,藏在壮民的每一句口传里,从未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