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冷了。
阿福特意给青砚翁送了捆新砍的竹,青砚翁用它编了个新竹甑,笑着说:“这方子得记着,三枝九叶草冬采根,百部秋采根,同蒸时加生姜,治处州的冷嗽最灵——这是草木顺着山的性子,人顺着草木的性子,才成的机缘。”
第二卷林妪缓喘:温肾润肺方(阴阳五行·性味归经·冬藏炮制)
括苍山腰的林婆婆,冷嗽犯了五年。每到冬春之交,她就咳得喘不过气,夜里得靠着竹椅坐半宿,咳完了还得揉着腰,说“腰里像揣着块冰,空落落的”。儿子带她去城里看大夫,开了些止咳的药,喝了就好,停了就犯,药渣子堆在屋角,像座小山。
“去试试青砚翁的藿部蒸药吧,阿福的咳就是他治好的。”邻居劝道。林婆婆的儿子背着她往云崖走,路上见青砚翁正带着山民们采三枝九叶草——冬至刚过,草的根长得粗实,带着泥土的湿气,青砚翁让大家把根上的须剪干净,只留主根,说“须子的药力弱,主根才藏足了冬气”。
到了药庐,青砚翁摸了摸林婆婆的脉,指下的脉沉迟得几乎摸不到,舌苔白腻得像厚霜。“您这不是普通的冷嗽,是肾不纳气。”青砚翁说,“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您肾里的阳气太弱,吸进来的气沉不到腰里,都堵在肺里,才又咳又喘;腰是空的,就是肾不纳气的兆头。”
他从药架上取下个陶罐,里面装着去年冬藏的三枝九叶草根——是用松针裹着藏在竹楼的阁楼上,干得脆生生的,一捏就碎,闻着有股清苦的辛香。“这是冬藏的根,比新鲜的根温性更纯,能慢慢补肾里的阳气。”青砚翁又拿出百部根,是秋末晒透的,切成了薄片,“百部要晒到七成干,太干了会散了润肺的力,太湿了容易霉。”
他把三枝九叶草根和百部片放进新竹甑里,这次加的不是生姜,而是两颗晒干的红枣——林婆婆年纪大,脾胃弱,红枣能补脾胃,还能中和药的辛味。“三枝九叶草归肾经,温肾纳气;百部归肺经,润肺止咳;红枣归脾经,补土生金——脾属土,肺属金,土能生金,这样肺得脾养,肾得气补,咳和喘都能好。”青砚翁边蒸边说,竹甑里的水汽冒着,药香混着枣香,飘得很远。
蒸好的药汁,青砚翁让林婆婆分两次喝,早上空腹喝一次,晚上睡前喝一次。“早上喝,能借阳气升发,温肾;晚上喝,能借阴气收敛,润肺。”他还叮嘱林婆婆,喝完药别立刻躺下,要坐着歇会儿,让药气慢慢往下沉。
林婆婆喝了三天,夜里能靠着枕头睡了,不用再坐半宿;喝到第五天,咳的时候不喘了,腰里也没那么空了;到了惊蛰,她竟能坐在院子里晒衣服,偶尔咳两声,也只是轻咳,痰也没了。林婆婆摸着腰,笑着说:“以前总觉得腰里冷,现在像揣了个暖炉,气也能沉下去了。”
青砚翁却在药庐的墙上,用炭笔写了段话:“处州冷嗽久不愈者,多兼肾不纳气。三枝九叶草冬藏根(温肾,属阳),百部秋晒片(润肺,属阴),加红枣(健脾,属土),竹甑蒸之。阳补阴润,土生金,水生金,阴阳五行相济,此乃久咳之良法。”山民们路过药庐,都学着念,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治冷嗽不仅要润肺,还得温肾。
第三卷阿石解闷:六气调药味(五运六气·七情配伍·农书细节)
开春的时候,括苍山的雨下得格外久,连月不见晴,山民们的冷嗽又犯了,比往年多了一倍。青砚翁翻着他的“运气册”,上面记着:“本年水运太过,太阴湿土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湿邪盛,风邪动,寒湿裹着风邪,钻进肺里,咳得更凶,还带胸闷。”
山脚下的樵夫阿石,就是这样的病。他每天上山砍柴,淋了雨,回来就咳,咳得胸口发闷,像有块布裹着,连斧头都举不起来。青砚翁给阿石诊脉,脉弦而濡,像裹着水汽的棉线:“湿邪困肺,风邪犯肺,光用藿部蒸药,还得加点‘理气’的。”
他先按老法子,把三枝九叶草根和百部片放进竹甑里蒸,可这次加了点晒干的陈皮——那是去年秋末晒的橘子皮,橙黄色的皮上带着细孔,闻着有股清香。“陈皮味辛性温,归脾、肺经,能理气化痰,燥湿健脾。今年湿盛风动,肺里的湿邪裹着气,堵在胸口,陈皮能把气理顺,让藿和部的药力更好地渗进肺里。”
青砚翁还调整了蒸制的时间——往年蒸一个时辰,今年蒸一个半时辰,“今年的药得蒸得更透,让陈皮的香和藿、部的药味融在一起,温而不燥,润而不腻。”他还让阿石蒸药时,在竹甑底下垫一层松针——松针性温,能保温,还能添点清香气,让药汁没那么苦。
阿石喝了第一碗药汁,就觉得胸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