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捧着泛黄的《本草纲目》,跟着师傅去北坡采淫羊藿。师傅指着岩石缝里的草药说:“你看,这就是李老先生写的‘三枝九叶’,雪后初晴采的根最好,记住要用手拔,别用铁刀。”医徒点点头,小心翼翼地采下一株,叶背的金斑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极了《本草纲目》图上画的模样。
乾隆年间,蕲州的药庐里,一位老中医正在给病人诊脉,病人是个阳虚夹阴虚的老农,老中医开的方子,正是“淫羊藿二钱配麦冬三钱”,还特意嘱咐:“用淡米酒泡,别用烈酒,这是李老先生传下来的法子,错不了。”老农按方子用药,半个月后果然痊愈,特意给老中医送了袋新米,说:“还是老祖宗的法子管用!”
近代以来,虽然西医传入中国,但中医药的传承从未中断。在蜀北的中医药博物馆里,还陈列着秦老栓用过的羊鞭、李老爹的病案簿,以及李时珍当年带回的淫羊藿种子样本;在蕲州的李时珍纪念馆里,“淫羊藿”条目的手稿复制品前,总有不少人驻足观看,听讲解员讲述李时珍赴蜀北问牧、在蕲州实践的故事。
如今,科学家通过现代技术研究淫羊藿,发现它确实含有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肾功能的成分,而李时珍记载的“性温而燥,阴虚忌服”,也与现代药理研究中“过量使用易导致上火”的结论一致。这株从民间走来的草药,用千年的实践,印证了中医药的科学性;而李时珍“询诸老成、验诸临床”的治学态度,也成了后世科研工作者的典范。
蜀北的北坡,淫羊藿依旧在岩石缝里生长,每年春末夏初,总能看见采药人弯腰采摘的身影;蕲州的菜园,依旧有人按李时珍的方法种植淫羊藿,药香飘满街巷。这株草,像一条纽带,连接着古代与现代,连接着民间与典籍,连接着医者与百姓——它用自己的生命,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最好的智慧,永远源于生活;最真的传承,永远基于实践。而李时珍与淫羊藿的故事,也会像这株草一样,在岁月的长河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