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药乳膏,远销欧美市场。印度“喜马拉雅制药公司”生产的“补骨脂银屑病乳膏”,因疗效显着、副作用小,在欧美市场深受欢迎,年销售额达数千万美元。该公司研发负责人说:“补骨脂是中国传统草药,但其治疗皮肤病的功效在全球都得到了认可,我们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其有效成分,让它为全球银屑病患者服务。”
在中国与泰国的医药合作中,双方联合研发了“补骨脂酊”,结合传统外用方法与现代纳米技术,提高了药物的透皮吸收效率,用于治疗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在东盟国家广泛应用。泰国“暹罗制药公司”与中国“云南白药集团”合作生产的“中泰骨脂酊”,不仅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畅销,还进入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市场。泰国卫生部官员说:“中泰合作研发的补骨脂酊,是传统医学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为东盟国家的医药合作提供了范例。”
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补骨脂纳入《传统医学典》,认可其“温肾补骨、散寒止痛”的传统功效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这是补骨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传统医学典》中,详细记载了补骨脂的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安全性,为全球传统医学从业者提供了权威的用药指南。WHO传统医学处处长说:“补骨脂的纳入,体现了全球对中医药的认可,也为传统医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补骨脂的国际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全球多地召开补骨脂研究学术会议,中外学者共同探讨补骨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开发前景。补骨脂的国际化发展,不仅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也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补骨脂的现代产业化与品牌建设
进入21世纪,补骨脂的产业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形成了从“道地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补骨脂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在道地种植方面,四川彭山、河南禹州、安徽亳州等地建立了补骨脂“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基地,采用“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种植,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全程质量控制。四川彭山补骨脂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带动当地上千户农民种植补骨脂,年产值达数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基地还建立了“补骨脂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查看补骨脂的种植、加工、检测等全过程信息,增强了产品的可信度。
在精深加工方面,国内知名中药企业如云南白药集团、同仁堂、九芝堂等,纷纷投入巨资研发补骨脂新产品,形成了“饮片、胶囊、片剂、膏剂、酊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产品涵盖“治疗、保健、美容”等多个领域。云南白药集团研发的“补骨脂关节保健贴”,采用透皮给药技术,用于缓解关节疼痛,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同仁堂生产的“补骨脂益肾胶囊”,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冷痛,成为中老年人群的常用保健品。这些企业还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为补骨脂新产品申请了多项专利,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彭山补骨脂”“禹州补骨脂”“亳州补骨脂”等地理标志品牌,通过参加国际中医药博览会、举办补骨脂文化节等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彭山补骨脂”还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畅销,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数千万美元。
补骨脂的现代产业化与品牌建设,不仅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为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让更多人享受到补骨脂带来的健康益处。
五、补骨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补骨脂的现代发展中,其蕴含的中医药文化也得到了传承与创新,通过“文化研究、科普宣传、文旅融合”等方式,让补骨脂从“一味药材”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增强了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在文化研究方面,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设立了“补骨脂文化研究中心”,系统梳理补骨脂的历史应用、民间传说、医案故事,出版了《补骨脂本草考证》《补骨脂民间故事集》《补骨脂医案选》等着作,挖掘补骨脂背后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在《补骨脂本草考证》中写道:“补骨脂的发展历程,是中医药‘实践-理论-再实践’发展模式的缩影,其蕴含的‘天人合一’‘辨证施治’‘药食同源’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