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的“遗传密码”。研究人员从广东新会、四川彭山、河南禹州等道地产区采集补骨脂样本,绘制出补骨脂的全基因组图谱,发现不同产区的补骨脂,其补骨脂素含量差异与特定基因片段相关——这正是中医“道地药材”理论的分子基础。
中心还与荷兰乌普萨拉大学合作,重建了补骨脂从中国岭南到欧洲的“传播基因图谱”:通过分析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保存的补骨脂种子标本,发现其基因与广东新会的补骨脂高度同源,印证了扬·克莱默当年从巴达维亚带回欧洲的补骨脂,确实源自中国岭南。
更令人惊喜的是,研究人员在陈阿婆后人保存的《骨脂用药记》中,发现了一段关于“紫花补骨脂”的记载——这种罕见的补骨脂变种,花色呈深紫,补骨脂素含量是普通品种的3倍。研究中心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紫花补骨脂”新品种,为补骨脂制剂的升级提供了优质原料。
中心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从民间的《骨脂用药记》到现代基因图谱,补骨脂的传承从未中断。我们要做的,就是用现代科技守护这份传统智慧,让补骨脂这颗‘百草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