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收录的这味东方草药,比盔甲更能保护士兵!”
五、丝路的“双向奔赴”
拉齐并未满足于将补骨脂纳入波斯医学,他还希望将这株草药的用法,反馈给它的原产地——中国。他派遣自己的弟子赛义夫,跟随波斯商队前往长安,不仅带去《医学集成》的抄本,还带去补骨脂在波斯的应用案例与新的配伍方法。赛义夫在长安的太医院,见到了当时的中医令李德裕,向他详细介绍了补骨脂在波斯的“传奇经历”——从民间的口传经验,到宫廷的疗效验证,再到《医学集成》的记载。
李德裕听后,十分惊讶,因为当时中原的补骨脂用法,多局限于“治腰膝冷痛”,尚未有“催乳”“治冻伤”等应用。他翻阅赛义夫带来的《医学集成》抄本,看到拉齐记载的病例与配伍,深受启发,感叹道:“波斯医者竟能将我们的‘补骨脂’用得如此精妙!这正是‘医者无疆界’啊。”李德裕将赛义夫带来的用法,整理后交给太医院的御医们研究,还在民间推广“补骨脂配通草催乳”的方法,惠及了许多中原产妇。
赛义夫在长安停留期间,还学习了中医的“炮制”之法——如“盐炒补骨脂”能增强入肾效果,“酒蒸补骨脂”能通络止痛。他将这些方法带回波斯,教给当地的医者与药农,让补骨脂的疗效更加精准。拉齐在得知中医的炮制术后,特意在《医学集成》的修订版中补充:“Fasfasa盐炒则入肾更专,酒蒸则通络更捷,此东方炮制之妙,当与吾邦用法合而用之。”
此时的补骨脂,已成为丝路医学双向交流的“使者”——它从东方传入波斯,被波斯医者赋予新的应用;又带着波斯的经验反馈回东方,丰富了中医的用法。这种“实践-文献-再实践”的互动,正是丝路文明融合的生动写照,也为百年后蒙古西征时期,补骨脂在中西方医学的深度碰撞,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