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脂丝路:中西医脉合璧记(3)(3 / 4)

逢华人节庆,“骨脂椰香饭”都是餐桌上的必备美食。林文彦在日记中写道:“补骨脂虽小,却能解华人乡愁,它从陆上丝路来,又随海上丝路去,真是连接故土与他乡的‘药草纽带’。”

吕宋的西班牙殖民者,见华人用补骨脂治病效果显着,也开始尝试使用。西班牙总督的夫人,因常年在热带气候中生活,患上“腰膝冷痛伴失眠”,服用补骨脂椰子汤半月后,症状明显改善。总督特意召见林文彦,授予他“皇家药商”的称号,允许他在吕宋各地开设药行。补骨脂由此传入西班牙殖民地,开启了跨洋传播的新历程。

二、爪哇庄园的“殖民医案”

清康熙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开设种植园,大量华人劳工被招募至此。因种植园劳作繁重,且气候湿热,劳工们多患“筋骨劳损”与“皮肤癣疾”,荷兰医生对此束手无策,只能用放血疗法,效果甚微。

华人劳工中有位老药农,姓周,人称“周老爹”,随身携带补骨脂籽,用祖传的方法为工友治病。他将补骨脂籽炒香后,与当地的“香茅”“柠檬叶”一同煮水,让劳工们饮用,既能祛湿强骨,又能提神醒脑;对于皮肤癣疾,则将补骨脂粉与椰子油调和,外敷后让患者晒太阳。

有位年轻劳工,因皮肤癣疾蔓延至全身,被荷兰医生判定“无药可救”,周老爹却坚持为他治疗。每日清晨,周老爹为他涂抹药膏,然后陪他在种植园边缘晒太阳(避开正午烈日)。起初,劳工的皮肤发红发痒,周老爹说:“这是药气在驱邪,忍一忍就好。”一个月后,劳工的癣疾开始消退;三个月后,皮肤恢复正常。荷兰医生见状,惊叹不已,专程向周老爹请教补骨脂的用法。

周老爹毫无保留地将方法传授给荷兰医生,还教他们识别补骨脂——“叶如槐,花似蝶,籽褐如珠,生于向阳坡地”。荷兰医生将补骨脂的用法记录下来,写入《爪哇殖民医学报告》,文中写道:“来自中国的补骨脂,是治疗劳工筋骨与皮肤疾病的有效药物,其用法简单易行,值得在种植园推广。”

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爪哇种植补骨脂,供应给各个种植园,补骨脂成为殖民时期爪哇华人与殖民者之间“医学交流”的特殊媒介。

三、传教士的“药草札记”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除传播宗教外,也热衷于研究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中医药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其《中国札记》中,详细记载了补骨脂的形态、用法与疗效,称其为“来自东方的神奇骨草”。

利玛窦在南京居住时,曾目睹中医用补骨脂治疗一位老妇的“老年性骨质疏松”。老妇因不慎摔倒,导致股骨骨折,西医认为需截肢,中医却用盐炒补骨脂配伍杜仲、续断,制成药膏外敷,同时让老妇服用补骨脂粥。三个月后,老妇的骨折愈合,能拄着拐杖行走。利玛窦在札记中写道:“中国医生不用手术刀,仅用草药便能让骨折愈合,这真是不可思议。这株名为‘补骨脂’的草药,或许蕴含着未被西方医学发现的奥秘。”

另一位法国传教士白晋,对补骨脂的炮制之法尤为感兴趣。他在宫廷中见到御医为康熙皇帝炮制补骨脂——“取海盐与补骨脂籽拌匀,闷润三日,文火炒至微黄,香气四溢”,便详细记录了炮制的每一个步骤,还绘制了补骨脂的植株图。白晋在写给法国科学院的信中说:“中国医生对草药的炮制极为讲究,不同的炮制方法,能让草药发挥不同的功效,这种‘炮制减毒增效’的理念,值得西方医学学习。”

传教士们将补骨脂的种子与札记带回欧洲,引起了西方植物学家与医学家的关注。英国皇家学会曾致信在华传教士,请求提供更多关于补骨脂的资料,称其“可能为欧洲的骨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补骨脂由此通过传教士,开启了传入欧洲的“第二条路径”,为后来的西方研究埋下了伏笔。

四、东洋汉方的“骨脂新解”

清代,中医药传入日本,补骨脂被纳入日本汉方医学体系,日本医者在借鉴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对补骨脂的用法进行了创新。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家吉益东洞,在其着作《药征》中,将补骨脂的功效总结为“温肾、止泻、壮骨”,尤其推崇其治疗“五更泄泻”的效果。

吉益东洞曾治一武士,患“五更泄泻”多年,每日黎明必腹痛腹泻,身形消瘦。此前服用多种汉方,均无效果,吉益东洞为他诊断后,说:“此乃脾肾阳虚,黎明阳气未振,寒湿下注所致。”他用补骨脂配伍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即中医“四神丸”),制成汤剂让武士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