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诗词文化结合。茶社里,既有“补骨脂核桃茶”“补骨脂红枣茶”等养生茶饮,也陈列着《德仁堂药钞》复刻本、补骨脂炮制工具与历代文人的题咏诗稿。
茶社的招牌茶饮“忆旧茶”,用盐炒补骨脂、核桃、桂圆煮制,甜香中带着淡淡的辛香。沈语然说:“这茶的配方,源自太奶奶传下来的食疗方,喝的不仅是健康,更是回忆。”许多顾客喝着茶,看着墙上黄景仁的诗句,感慨道:“没想到这小小的补骨脂,竟承载着这么多故事,喝着茶,就像走进了时光里。”
沈语然还会定期举办“药香诗会”,邀请文人雅士与市民,围绕补骨脂创作诗词,讲述与补骨脂相关的回忆。有位老人分享道:“小时候,奶奶常用补骨脂给我治腰痛,现在喝着这茶,就像奶奶还在身边。”茶社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补骨脂的“忆旧”情怀,在新时代继续传递。
第八卷香远益清·情寄千秋
一、补骨脂的“精神密码”
从明代无锡“德仁堂”的铜铃,到清代文人的诗笺;从乱世中的药囊,到现代的种植基地;从中医的辨证施治,到中西医的融合创新,补骨脂走过的千年历程,藏着三重“精神密码”。
其一,“实践为根”的韧性。补骨脂的每一种用法,都源于百姓的生存实践——渔民从药铺得方治腰痛,农民在田间摸索出驱虫法,战乱中乡亲们用野生补骨脂应急。这些未入典籍的“口传知识”,是补骨脂穿越时空的根基,印证了“实践先于文献”的真理。正如《德仁堂药钞》所言:“草木之效,在田间,在药囊,在百姓的口碑里,不在纸墨间。”
其二,“兼容并蓄”的智慧。它既能融入中医的“肾主骨生髓”理论,也能适应西医的药理分析;既能成为文人“以药寄情”的意象,也能化作农民护田的驱虫剂;既能保留传统的盐炒炮制,也能创新为现代的总苷制剂。这种“兼容”,不是妥协,而是对“治愈”与“关怀”本质的坚守,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医学智慧。
其三,“以情载道”的温度。从黄景仁“补骨脂香飘旧梦”的乡愁,到战乱中沈砚秋护籽传方的坚守;从江南家庭“骨脂粥”的亲情,到现代茶社“忆旧茶”的情怀,补骨脂始终承载着人的情感。它不仅是治病的草药,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岁月、人与人的“情感媒介”,让冰冷的医术,有了温暖的底色。
二、传统的“未来之径”
补骨脂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医药的现代化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它告诉我们,传统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态智慧”——既要坚守“道地性”与“核心技艺”(如补骨脂的盐炒炮制、道地种植),保留传统的根脉;也要用现代科技赋能(如种质资源库、质量标准制定),让传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传统的传承,离不开“人”的温度。从沈仲山到沈思源,五代人的坚守;从李墨卿到沈语然,文人与百姓的参与,让补骨脂的故事,始终充满“人情味”。未来,传统医药的传承,不仅需要技术与标准,更需要有人愿意倾听民间的声音,记录百姓的经验,传递草木的情感,让传统真正走进生活,融入人心。
三、草木的“永恒诗意”
补骨脂的故事,最终回归到“人与草木”的和谐共生。它从昆仑余脉走来,在江南的药圃、农田、书斋、茶社中扎根,以其温厚之性,疗愈人身之疾,承载岁月之忆,连接不同的时空与人群。正如当代诗人在《骨脂吟》中所写:“一粒褐珠,藏着千年的霜;一缕辛香,飘着万家的光。它是药,是诗,是时光的信笺,写着人间的暖与望。”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补骨脂提醒我们:慢下来,去感受草木的气息,去倾听传统的声音,去珍惜那些承载着情感与智慧的“旧物”。或许,在一杯“忆旧茶”的香气中,在一本老药钞的字迹里,在一片补骨脂叶的纹理间,我们能找到内心的宁静,读懂岁月的深情。
四、薪火的“永续之诺”
如今,无锡“德仁堂”的药圃仍在,补骨脂的嫩芽每年都会如期破土;《德仁堂药钞》的复刻本,在图书馆与茶社中被翻阅;“补骨脂炮制技艺”的非遗工坊里,年轻学徒的捣药声,与百年前的铜铃遥相呼应。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承诺:薪火不息,传承不止。
沈思源在非遗工坊的墙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守一株草,传一方术,承一份情。愿补骨脂的辛香,继续飘向未来,让后人知道,我们曾如此敬畏草木,如此珍视传统,如此热爱生活。”这不仅是沈家世代的承诺,更是每一个传承者的心声——让草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