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中的故事,派人来苏州采购青娥丸,服用后竟也得偿所愿。冯梦龙的文学创作,让青娥丸从一味治病的方剂,变成了兼具文化内涵与民间情怀的符号,实现了中医药文化与通俗文学的完美融合。
第七回太医院验证奇方续名医类案留青史
青娥丸因《警世通言》的传播,很快传入京城,引起了太医院的关注。时任太医院院正的李时珍,正在编撰《本草纲目》,听闻“青娥丸补肾助孕”的奇事,便派人前往苏州,取来青娥丸的配方和董廉宪记录的病案,进行验证。
李时珍首先对青娥丸的三味药材进行了深入研究:补骨脂“辛温,入肾、脾经,能温肾助阳,固精缩尿”;杜仲“甘温,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胡桃仁“甘温,入肾、肺、大肠经,能补肾益精,润肠通便”。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三药合用,补骨脂温肾为君,杜仲强骨为臣,胡桃仁填精为佐使,共奏温肾助阳、填精补髓之功,恰对‘肾阳不足、精冷不育’之证,实乃妙方。”
为了进一步验证疗效,李时珍还让太医院的医官用青娥丸诊治宫中的不育者。有位年迈的太监,虽不能生育,却因肾阳不足,常年腰膝酸痛、畏寒肢冷,服用青娥丸半月后,症状竟大为缓解;有位嫔妃,因产后肾阳亏虚,久不受孕,用青娥丸加当归、阿胶补血,半年后便怀上了龙裔。这些案例,都让李时珍对青娥丸的疗效更加认可。
与此同时,明代医学家江瓘正在编撰《续名医类案》,专门收录历代名医的临床案例。他听闻董廉宪的故事后,亲自写信给董廉宪,详细询问青娥丸的配方、炮制方法、辨证调整及临床疗效。董廉宪收到信后,将自己多年记录的病案,连同“青娥丸辨证图谱”一同寄给江瓘。
江瓘在《续名医类案·子嗣门》中,详细记载了董廉宪的案例:“董廉宪,年五十,无子,诊为肾阳不足,精冷不育。服青娥丸(补骨脂四两盐炒,杜仲四两炙,胡桃仁八两去皮,炼蜜为丸)一年,腰健体强,夫人受孕,诞一子,名承嗣。后以此方辨证加减,治江南不育者数十例,有效率十之七八。”他还在案后点评:“青娥丸之妙,在其配伍精当,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且能随证调整,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值得后世医者借鉴。”
随着《本草纲目》《续名医类案》的刊印,青娥丸正式被纳入官方医籍,从民间秘方变成了公认的经典方剂。各地医者纷纷将其用于临床,还根据地域特点进行调整:北方气候严寒,医者常在青娥丸中加肉桂、附子增强温阳之力;南方气候湿热,医者则加麦冬、石斛滋阴润燥;岭南地区多瘴气,医者会加藿香、佩兰化湿辟秽。这些调整,让青娥丸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也进一步印证了“实践先于文献”“一方多法”的中医智慧。
董廉宪得知青娥丸被载入医籍后,感慨道:“当年我服用青娥丸,只是为了延续董家香火,从未想过它能被载入史册,造福更多人。这说明,只要是源于实践、有益于百姓的东西,终会被历史认可。”他特意让人将《本草纲目》《续名医类案》中关于青娥丸的记载,抄录下来,珍藏于董府祠堂,与最初的秘方放在一起,让后世子孙铭记“源于民间,归于百姓”的道理。
第八回承嗣传家续良方青娥济世泽千秋
时光荏苒,董承嗣渐渐长大。董廉宪不仅教他读书习文,还将青娥丸的配方、辨证用药的方法,以及自己记录的病案,一一传授给他。董承嗣聪慧好学,不仅精通儒学,对中医药也颇有研究,常常跟着沈仲和为百姓诊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董廉宪晚年辞官回乡,与董承嗣一起,在苏州城开设了一家“青娥药局”,专门为有子嗣之困的百姓诊治。董承嗣继承了父亲的仁心,对贫困患者分文不取,还常常免费赠送青娥丸。他在父亲的“辨证图谱”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增加了“青娥丸与其他方剂的配伍”“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剂量”等内容,让青娥丸的应用更加精准。
有一年,苏州城遭遇旱灾,百姓颗粒无收,许多人因营养不良,出现了“肾精亏虚”之症,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的情况增多。董承嗣便在青娥丸中加入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养胃之品,既能补肾助孕,又能调理脾胃,帮助百姓恢复体力。他还带着药局的郎中,深入灾区,为百姓义诊送药,被百姓称为“小董青天”。
董承嗣还发现,青娥丸不仅能治“子嗣之困”,对“肾阳不足”引起的其他疾病,也有疗效。有位老人,因肾阳亏虚,常年尿频、夜尿增多,服用青娥丸半月后,症状便缓解了;有位妇人,因产后肾阳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