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谢程奂,孩子手里拿着颗补骨脂籽,递到程奂面前,含糊地说:“药……香。”
程奂把这段经历写在竹简上,特意注明:“回鹘老妪授补骨脂羊奶方,治小儿五软,中原《千金方》载五软治法,未提补骨脂配羊奶,此乃西域民间实践之智,源于生活,更贴北地孩童。”他把竹简交给信使,让送往长安的太医院,希望中原的医官也能知道,西域的土法子,也能让软弱的孩子站起来。
第三回行军脚疾缠兵卒脂汤温络解沉疴
开元二十六年秋,北庭都护府接到命令,要派三千士兵护送商队前往安西都护府。程奂亲自领兵,队伍出发时,他特意让亲兵带上了几袋补骨脂——他知道,行军路上多是沙漠戈壁,士兵们长时间骑马,脚容易生疮,再加上寒风侵袭,很容易得脚疾。
果然,行军到半途,就有士兵开始喊脚疼。程奂下令扎营,见十几个士兵坐在帐篷里,脱了靴子,脚上又红又肿,有的还起了冻疮,流着黄水,连走路都一瘸一拐。“将军,这脚又疼又痒,夜里都睡不着觉,再这样走下去,怕是护不住商队了。”一个叫张强的士兵皱着眉说。
程奂蹲下身,查看士兵的脚——红肿处摸起来滚烫,冻疮处却冰凉,这是寒邪凝滞、气血不通导致的脚疾。他想起之前治寒痹时,补骨脂能温经通络,便让人取来补骨脂、花椒、艾叶,又让亲兵烧了一大锅热水。
“把补骨脂、花椒、艾叶放进热水里,煮半个时辰,然后用来泡脚,每天泡两次,应该能好。”程奂对士兵们说。士兵们半信半疑地按他说的做——热水里,补骨脂的黑籽慢慢舒展,花椒和艾叶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药汤变成了淡褐色。张强第一个泡脚,刚把脚放进药汤里,就舒服地叹了口气:“将军,这汤真暖和,脚不疼了!”
泡了三日,士兵们的脚肿消了,冻疮也开始愈合;泡了七日,所有士兵的脚疾都好了,行军速度也快了不少。商队的首领感激地说:“程将军,您这药汤方子,真是救了我们的命!要是士兵们都得了脚疾,我们这商队怕是到不了安西了。”
程奂却没满足,他发现有些士兵的脚虽然好了,却还是有些无力。他想起中原商人曾说,当归能活血,便让人从商队里买了些当归,加进药汤里。改良后的药汤,不仅能温经通络,还能活血养血,士兵们泡了后,脚更有力了,骑马行军也不觉得累了。
行军结束后,程奂把这方子记在竹简上,写道:“补骨脂配花椒、艾叶、当归煮水泡脚,治行军脚疾,寒邪凝滞者加花椒,气血不足者加当归,此方随症调整,源于行军实践,未见文献记载,然护士兵数百,可行之。”他把这方子交给都护府的医官,让医官教给所有士兵,以后行军打仗,再也不怕脚疾了。
第四回暮年耳鸣寻脂策陶瓶藏脉待千年
开元二十八年,程奂已经五十岁了,头发也白了不少。这些年,他镇守北庭,操劳过度,渐渐得了耳鸣的毛病——白天还好,一到夜里,耳朵里就像有无数只蝉在叫,吵得他睡不着觉,连听下属汇报军情都受影响。
医官给程奂诊脉后说:“将军,您这是肾阴虚导致的耳鸣,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不能濡养耳朵,所以才会耳鸣。中原医书说,磁石能聪耳,补骨脂能温肾,或许可以试试用补骨脂配磁石。”
程奂按医官的法子,让人取来补骨脂和磁石。他把补骨脂用酒浸了三日,炒香后碾成粉;再把磁石打碎,用醋淬了三次,也碾成粉。然后把两种药粉混在一起,用蜂蜜调成丸,像梧桐子那么大,每天早晚各服十丸,用温水送服。
服了半个月,程奂的耳鸣轻了些;服了一个月,夜里能睡安稳了;服了三个月,耳鸣彻底好了,听下属汇报军情也清晰了。程奂笑着对医官说:“没想到补骨脂不仅能治寒痹、遗尿、泄泻、腰痛、畏寒、五软、脚疾,还能治耳鸣,真是北地的宝药啊!”
此时的程奂,已经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他担心自己死后,这些用实践换来的补骨脂方子会失传。他开始整理这些年记下的竹简,想把它们编成一本书,取名《北庭补骨脂实践方》。可还没等书编完,北庭就传来了战事,程奂又得领兵出征。
出征前,程奂把整理好的竹简交给亲兵,叮嘱道:“这些方子都是北地人用命试出来的,你一定要好好保管,等战事结束,把它们传给能懂的人。”然后,他取出那只青釉陶瓶,把调好的补骨脂磁石丸装进去,密封好,对亲兵说:“这陶瓶里装的是北庭的药魂,我百年后,让它随我下葬,或许千年后,会有人发现它,知道北庭曾有过这样的好药、好方子。”
开元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