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永乐年间的苏景然、魏药师,到如今亳州药市的炮制匠人,补骨脂的九蒸九晒法,走过了数百年的时光。它不是凭空而来的“秘方”,是药农在灶火边一次次试出来的;不是藏之深山的“绝技”,是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温暖;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是治好了无数病人的实践。
这墨色的籽实里,藏着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实践先于文献,生活高于书本。老辈人的手写册子、口诵口诀,或许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典籍都更鲜活;药市上的一次次辨伪、一场场教学,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让古法得以延续。
如今,当人们在亳州药市看到那墨如漆、味甘润的补骨脂时,或许不会记得苏景然的名字,不会记得魏药师的茅屋,但一定会记得,这小小的籽实里,凝结着无数人的用心与坚守——这,就是墨脂传奇的真正意义。
赞诗
涡水之畔药香淳,九蒸九晒出真魂。
墨脂温润驱寒疾,古法传承抵万金。
口授心传藏智慧,实践为先胜典文。
千年亳州留佳话,一寸匠心一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