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脂韵:怀骨脂疗腰传豫章(上卷)(2 / 3)

小锄浅松,别碰着根,根伤了,籽实就不饱满了。”

张景然跟着李阿婆在田里忙活,从选种、耕地到播种,每一步都记在纸上:“怀骨脂种植:商丘黄河沿岸黑黄土为佳,清明至谷雨播种,选上年粒壮色灰褐籽实,行距1.5尺,株距1尺,沟深0.5寸,每窝2-3粒,苗高5寸时间苗,1尺高浅松土。”他还画了药田的草图,标注播种的行距、株距,连锄头的样式都画了下来——李阿婆用的是中原特有的小尖锄,锄刃窄,适合浅松。

夕阳西下时,药田的怀骨脂苗在晚风里轻轻晃动,李阿婆坐在田埂上,给张景然讲老辈的故事:“我太爷爷那辈就种怀骨脂,那时候黄河发大水,地里的庄稼都淹了,就这怀骨脂耐涝,收了籽实,治好了村里好多人的腰痛。从那时候起,咱村就传下了种怀骨脂的法子,一辈传一辈,没断过。”张景然望着天边的晚霞,忽然明白:这怀骨脂的农谚,不是凭空来的,是黄土地上的农人,用几百年的耕作经验,一点点试出来的——这便是“实践先于文献”的最朴素模样。

上卷三:脂配杜仲,温肾散寒愈腰疾

李阿婆见王大爷的腰痛得厉害,便从家里的陶罐里取出些去年收的怀骨脂,又找了些晒干的杜仲——都是她自己种的,杜仲皮厚,折断面能拉出白丝,是上好的药材。“咱这怀骨脂配杜仲,是治腰痛的‘黄金对’,”李阿婆一边称药一边说,“怀骨脂温肾,能把肾里的阳气补起来;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能把腰杆撑起来。俩药一起煮,就像给腰里添了个小火炉,再把风寒赶出去,疼自然就好了。”

她给王大爷开的方子很简单:怀骨脂三钱、杜仲四钱、生姜三片。“生姜能散寒,还能引药入腰,”李阿婆叮嘱王小柱,“煮药时要用砂锅,加三碗黄河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煎到一碗,早晚各喝一次,喝的时候趁热,别放凉了。”王小柱赶紧按法子煎药,第一碗药端给王大爷时,药汤里飘着怀骨脂的焦香和杜仲的微苦,王大爷喝下去,肚子里顿时暖暖的,腰里的酸痛竟轻了些。

张景然每天都来复诊,仔细记录王大爷的变化:第一天,王大爷说夜里能睡上两个时辰,起夜少了一次;第三天,他能扶着炕沿慢慢走,不用总躺着;第七天,他竟能走到院子里,帮着王小柱晒麦子,虽然还不能弯腰太久,却不用再捶腰了。“这药真管用!”王大爷拉着张景然的手,眼里满是感激,“以前喝别的药,顶多不疼了,现在觉得腰里有劲儿了,不像以前那样发空。”

张景然问李阿婆:“阿婆,为啥怀骨脂要比杜仲少一钱?”李阿婆笑着解释:“怀骨脂性温,劲儿烈,多了容易上火;杜仲性温偏润,多放些能补筋骨,还能缓和怀骨脂的燥性。咱老辈人试了几十年,这个量最合咱中原人的体质,补而不燥,强而不峻。”张景然恍然大悟,这便是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智慧——怀骨脂为君,温肾散寒;杜仲为臣,补肝肾强筋骨;生姜为佐使,散寒引经,三者配伍,恰到好处。

第十五日,王大爷的腰痛完全好了,能弯腰拔麦子,挑着半桶水也不觉得累。他特意给李阿婆和张景然送了一袋新磨的麦仁:“这麦仁熬粥香,你们尝尝咱黄河边的收成。”张景然接过麦仁,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下病案:“患者王大爷,62岁,商丘麦仁村农,肾阳虚兼风寒腰痛,症见腰冷痛、夜尿多、畏寒肢冷,脉沉细,苔薄白滑。予怀骨脂三钱、杜仲四钱、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一剂。三日症减,七日能活动,十五日痊愈。注:怀骨脂选商丘产,粒壮色灰褐者;杜仲选本地厚皮者,折断面白丝多效佳。”

上卷四:质疑验证,地道脂优胜他产

王大爷的腰痛好了,怀骨脂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周边村落,不少农人都来找李阿婆求药。可这日,邻村的老郎中赵先生却带着疑惑来了——赵先生行医三十年,常用山东产的补骨脂治腰痛,觉得怀骨脂不过是“本地人的执念”,药效未必比其他产地的好。“李阿婆,张先生,”赵先生捧着药箱,“我不是质疑,只是行医多年,觉得补骨脂都差不多,何必非要认‘怀骨脂’?还贵了不少,农人们过日子不容易。”

张景然没有反驳,只是提议做个对比实验——村里还有两个腰痛患者,症状和王大爷相似:一个是村东的刘大叔,一个是村西的孙大婶,都是肾阳虚兼风寒腰痛,夜尿多、腰冷痛。张景然让赵先生给刘大叔用山东补骨脂,剂量和怀骨脂一样(三钱),配杜仲四钱;自己给孙大婶用商丘怀骨脂,同样配杜仲四钱,用法用量完全相同,看谁的疗效更好。

赵先生半信半疑地开了方子,刘大叔和孙大婶按法子服药。第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