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继续走,约摸一个时辰,终于到了仙药坪。这里的阳光比山下好,坡上长着不少补骨脂,枝叶翠绿,果实饱满,紫褐色的果子挂在枝桠上,像缀着的小珠子。旁边有几丛箭竹,风过的时候,箭竹和补骨脂的枝叶一起晃,沙沙响,像在说话。
“爷爷,这里的补骨脂真多啊!”阿明高兴地说。岩老爹蹲下来,摸了摸一株补骨脂的根,眉头却皱了:“今年的苗比去年稀,你看,这株的根有点发黑,是今年夏天雨太多,水积在土里,根烂了。”他又指另一株,叶子有点黄:“这株是冬天雪少,冻着了。天候越来越不正常,补骨脂也越来越难长了。”
阿明听了,有点难过:“那以后是不是就没有补骨脂了?”岩老爹摇头,从腰上拿竹刀,轻轻割下一串成熟的补骨脂:“不会的,只要我们好好守着,每年只采成熟的,不伤害幼苗,不破坏土壤,补骨脂就会一直长在这里。就像人一样,好好照顾,就能健康长大。”
正说着,山下传来脚步声,是村里的岩松,背着他老母亲,急匆匆跑上来:“岩老爹!我娘这几天总晚上尿炕,还说腰冷,你快给她看看!”岩老爹赶紧让岩松把老母亲放草地上,老母亲脸色苍白,嘴唇发紫,说话都没力气:“老爹,我这老毛病又犯了,晚上尿了炕自己都不知道,腰冷得像揣了块冰。”
岩老爹伸手搭在老母亲腕上,又摸了摸她的腰:“你这是肾阳不足,固涩无力,所以遗尿;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腰部,所以腰冷。得用盐炙补骨脂配益智仁、乌药,温肾固涩、散寒止痛。”阿明站在旁边,看岩老爹从药筐拿药材:盐炙补骨脂、益智仁、乌药,还有少量生姜。
“爷爷,为什么要加生姜啊?”阿明问。岩老爹把药材放陶碗里,说:“生姜性温,能散寒暖胃,老阿婆年纪大了,脾胃也虚,加生姜能护脾胃,不让补骨脂的温燥伤了脾胃。这就是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方子,不能一成不变。”
岩松看着配药,着急地问:“老爹,我娘这病能治好吗?她快八十了,我怕……”岩老爹拍了拍岩松的肩:“别担心,你娘这病不是疑难杂症,就是年纪大了肾阳亏虚,用对了药,很快就好。我年轻时,治过个九十岁的老人,也是遗尿,用盐炙补骨脂配益智仁,半个月就好了。”
说着,岩老爹把药材分成两份,一份用纱布包起来,递岩松:“这份煮水喝,每天一剂,分两次,早晚各一次;这份是外用的,把补骨脂、益智仁磨成粉,用醋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上,晚上敷、早上取,能助温肾固涩。”
老母亲点头:“谢谢老爹,我就知道你能治好我。”岩老爹笑了:“不用谢,这是老祖宗传的法子,是补骨脂的功劳。你回去多晒太阳,别着凉,饮食清淡些,很快就好。”
岩松背着老母亲,拿药材,感激地说:“老爹,太谢谢你了!等我娘好了,我给你送自家种的玉米!”岩老爹摆手:“不用,你好好照顾你娘就行。”看着他们的背影,阿明问:“爷爷,为什么老阿婆的病,用补骨脂配益智仁就行,阿果阿爸的病,要配麦冬、玉竹呢?”
岩老爹坐在草地上,看仙药坪的补骨脂,慢慢说:“因为他们的病机不一样。阿果阿爸是阴虚生风,要滋阴润燥;老阿婆是肾阳不足,要温肾固涩。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同一个药,针对不同的病、不同的体质,配伍不一样,用法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这就是中医的智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死记书本,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用。”
阿明似懂非懂点头,蹲下来,轻轻摸了摸补骨脂的果实。“爷爷,我们今天采多少啊?”“采三成,”岩老爹说,“这串熟了,采下来;这串没熟,留着,下次再来。我们要给补骨脂留繁殖的机会,给山留恢复的时间,这样才能一直有补骨脂,一直能治病。”
太阳慢慢升高,雾全散了,仙药坪的补骨脂在阳光下,格外有精神。岩老爹和阿明一边采补骨脂,一边说药理、说太爷爷的故事、说药仙的传说。远处的山峰,近处的箭竹,身边的补骨脂,构成了幅安静美好的画,像首自然的诗,在哀牢山里,慢慢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