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肝郁——肺主气,肝郁则气机壅滞,肺失宣降,故咳嗽胸闷;疫邪化热,故高热痰黄。”她取望归花瓣二钱(解其郁,让她能服药),配金银花三钱、连翘三钱(清热解毒)、杏仁三钱(宣肺止咳)、薏苡仁五钱(祛湿),煎药后亲自喂春桃服下。
阿芷在旁记录,疑惑道:“师父,望归花性微温,与金银花、连翘的苦寒同用,会不会抵消药效?”苏若薇笑道:“温疫虽属热证,但患者郁气深重,苦寒之药易伤胃气,望归花微温,既能疏肝解郁,又能佐制苦寒之性,护其脾胃——这是陈婆婆祖辈传下的‘寒热相佐’之法,农书《蜀地草木记》里也提过‘望归花叶可解时疫郁气’,只是未详说用法,我们这是用实践补全它。”
次日,春桃高热渐退,竟能坐起来喝粥,还轻声问“娘的坟在哪里”——苏若薇知道,她的郁气已解,能面对悲伤了。随后,苏若薇让医工们按方配药,分发给镇民:对高热烦躁者,加望归花瓣配黄连、黄芩;对低热抑郁者,加望归叶片(暮摘叶力厚,善活血)配茯苓、白术;对亡亲过度悲痛者,单用望归花煎水,加少量红糖,温服安神。
为防疫情扩散,苏若薇还教镇民将望归花叶晒干,点燃后在屋内熏烟——“花叶之气能醒神解郁,也能驱散蚊虫,减少疫邪传播。”里正按此法行事,连熏三日,镇中染疫人数竟渐渐减少。半月后,平溪镇的温疫基本控制,镇民们脸上重现笑容,纷纷到驿道旁采望归花,插在自家窗台,说“这花是救命花”。
李嵩前来巡查,见镇中恢复生机,不由叹道:“苏娘子,此次抗疫,望归花功不可没!若不是你懂其用法,又能结合温疫治法,不知还要多死多少人。我已禀明太守,将‘望归花治疫邪夹郁’之法写入《蜀郡疫防治则》,还要派人去各地收集民间用法,补入医籍。”苏若薇望着满岭的望归花,笑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祖辈口传的智慧,是实践验证的真理——草木有情,只要我们用心去懂它,它便会护佑苍黎。”
第七回授业解惑传薪火田野调查探新知
温疫过后,苏若薇声名远扬,不少人慕名来青泥岭学医术,其中最勤勉的,是陈婆婆的孙女阿芷。阿芷自幼听着望归花的故事长大,对草药有天然的亲近,却也有个毛病——凡事都想找文献依据,一旦遇到医籍未载的用法,便犹豫不决。
这日,一个山民背着老父来求医:老父姓张,年过七旬,常年在蜀道上砍柴,得了“风湿痹痛”,每到阴雨天,关节便红肿疼痛,连路都走不了。阿芷先诊脉,脉沉迟而涩,观其舌,舌淡苔白,便说:“张老伯,您这是风寒湿痹,当用乌头汤温经散寒——可医籍里没说望归花能治痹痛,要不要加呢?”
苏若薇在旁闻言,便带阿芷去看张老伯的关节:“你看,老伯关节不仅疼痛,还肿得发亮,按之发硬,这是兼有瘀血——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便成瘀血。乌头汤能散寒止痛,却不能活血化瘀;而望归叶片能通利经络、活血化瘀,正好对症。”她取暮摘的望归叶片,捣烂后加白酒炒热,敷在张老伯的关节上,又配当归三钱、独活三钱、桂枝二钱,与望归叶片同煎,让张老伯内服。
三日后,张老伯关节红肿消退,竟能拄着拐杖走路了。阿芷不解:“师父,望归花的用法多是治情志、瘀血,怎么还能治风湿痹痛?医籍里也没提过啊。”苏若薇笑道:“医籍记载的,只是前人的经验,不是全部。你陈婆婆曾说,她太爷爷用望归花叶泡酒,治好了不少山民的风湿——这是民间口传的用法,我们要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知道它的妙用。”
为了让阿芷明白“田野调查”的重要性,苏若薇决定带她去蜀道沿线的山村走访,收集望归花的民间用法。第一站是巴山村,陈婆婆见师徒俩来,便唤来几个老药农:“你们都说说,这辈子用望归花治过哪些病?”
一个老药农说:“我年轻时,媳妇生娃后总‘下奶’不畅,还烦躁哭,我采望归花配通草、黄芪煎水,喝了三日,奶就多了,也不哭了。”另一个老药农补充:“我孙子小时候总夜啼,一哭就是大半夜,我用望归花瓣煮水,加少量蜂蜜,喂他喝,两晚就好了。”阿芷一一记下,疑惑道:“下奶、治夜啼,这些用法医籍里都没有,真的有效吗?”
苏若薇便带阿芷去验证:巴山村有个新产妇,果然奶少且烦躁,阿芷按老药农的方法,用望归花配通草、黄芪煎药,产妇服后次日,奶量便多了,烦躁也减了。苏若薇解释:“产妇‘缺乳’多因肝郁气滞,气血不畅——望归花疏肝解郁,通草通乳,黄芪补气,三者同用,自然有效。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