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引丝路:北魏药饰神话录(下卷)(2 / 3)

吃饭,就赶紧戴琥珀饰,喝生姜水——别等病重了才治。”这些兽皮图,没有文字,却比典籍更直观,部落里的人哪怕不识字,看着图也能配药。

后来,北魏的史官来部落采风,听说了琥珀饰治疫的事,便问阿古拉:“这方法有记载吗?”阿古拉指着草原上戴饰件的牧民:“记载在每个人的身上,比写在纸上更实在。”史官听了,若有所思,回去后便在《魏书》的草稿里,写下了“波斯国献琥珀,可疗疫解毒”的句子——这便是“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呼应,没有无数次草原疫疠的实践,怎会有典籍里寥寥数语的珍贵记录?

第三回中原使滞·银嵌珀调气活血

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推行汉化,中原与草原的交流愈发频繁。这年秋天,中原使者李穆奉命来草原,商议互市之事。李穆常年伏案写书,又一路骑马颠簸,到了部落不久,便觉得胸胁胀痛,连呼吸都带着滞涩,夜里常常失眠,舌头上还起了瘀斑。随行的中原医师用了疏肝理气的汤药,却不见好转。

部落首领请阿古拉来诊治。她见李穆端坐时,总不自觉地按揉胁下,诊脉时脉象弦涩,像被打结的丝线——这是“气滞血瘀、肝络受阻”之症。“使者这是常年伏案,气血郁在胁下,又经路途颠簸,瘀得更重了。”阿古拉说,“单用疏肝药不够,得用琥珀活血,再配中原的丹参,才能通开络脉。”

她取来一块上好的波罗的海琥珀,让银匠雕琢成圆帽饰:帽顶嵌着细银线,刻成中原的云纹样式,既显精致,又能让药香更缓地透出;盒内分了两格,一格装琥珀末配丹参(按1:1混合,丹参是李穆随身带的中原药材,善活血祛瘀),一格装琥珀末配合欢花(草原上的“夜合花”,能安神助眠)。“这饰件您系在右胁下,贴着胀痛的地方,”阿古拉叮嘱,“白天活动时,丹参能帮琥珀通气血;夜里睡觉时,合欢花的香气能让您睡安稳。”

李穆半信半疑地系上饰件。第一日,他只觉得胁下暖暖的,胀痛轻了些;第三日,胸胁的滞涩感消失了,夜里能睡上四个时辰;第七日,舌上的瘀斑淡了,他竟能陪着部落首领骑马巡视牧地。“你们草原的这‘药饰’,比我带的汤药还灵!”李穆握着阿古拉的手说,“我回去后,要把这方法写进我的《医行记》里,让中原人也知道琥珀的好处。”

阿古拉趁机问起中原对琥珀的记载,李穆说:“中原典籍里,只说琥珀能‘安五脏、定魂魄’,却没说能配丹参治瘀滞——你们这是在实践里琢磨出来的吧?”阿古拉点头:“师傅说,书里的道理是死的,人的病是活的,得跟着病变。”李穆听了,连连赞叹:“这才是真正的医道!”

临别时,阿古拉把饰件送给了李穆:“您带着它,路上若再觉得胀痛,就取些药末用温水送服。”李穆回赠了一本《神农本草经》,上面记载着琥珀的性味:“味甘,平。主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阿古拉捧着书,虽大多字不认识,却指着“消瘀血”三个字笑了:“我们草原人,早就用实践印证了这话。”——这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典籍记载的是基础,而无数次临床实践,才让琥珀的药用价值真正落地生根。

第四回佩饰留史·拓跋玥薪火传千年

阿古拉年过七旬时,将药艺传给了孙女拓跋玥。拓跋玥心思细,不仅继承了阿古拉的医术,还把历年的实践经验,一笔一画地画在兽皮上:有圆帽饰的不同样式(双层的、嵌银的、儿童用的),有药末的配比(治刀伤的、治疫气的、治瘀滞的),还有琥珀的辨识方法(“西海珀,色暖黄,有海纹,触之温,碾之香”)。

“这些画不能丢,”阿古拉握着拓跋玥的手说,“咱们鲜卑人没有太多文字,这些画就是咱们的‘典籍’——日后不管传给谁,都要让他们先实践,再对照画,别只看画不看人。”拓跋玥点头,把兽皮图藏在木盒里,每天都要翻看一遍。

这年冬天,鲜卑贵族拓跋延(后来西头遗址75墓主)的儿子,在打猎时被箭射伤了大腿,瘀血肿痛,不能行走。拓跋玥赶来时,见孩子疼得直哭,便取来双层圆帽饰,外层装琥珀末配蒲黄,敷在伤口上;内层装琥珀末配当归(中原药材,补血活血),用黄酒送服。三日後,孩子的肿痛消了,能下地走路。拓跋延感激不已,向拓跋玥求了一枚嵌银圆帽饰,系在腰间,既作装饰,又备应急——这枚饰件,便是千年后陕西旬邑西头遗址北魏75墓中,出土的那枚圆帽状琥珀饰件的原型。

拓跋玥晚年时,将兽皮图和最后一块波罗的海琥珀,交给了部落的药师首领:“这琥珀来自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