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珠映月:西晋水韵记(下卷)(3 / 3)

术、军事与民生,成为西晋人生活与精神世界中,最具“水韵”的印记。

下卷赞诗

金山寺里江珠亮,夜镇潮声护一方。

建康玉坊琢江月,珀石融玉映清光。

荆州戍将传军情,透光破雾保边疆。

武昌市井江珠巧,一支簪暖小儿郎。

水孕明珠千载韵,西晋风华尽藏光。

莫道长江无深情,一颗江珠诉衷肠。

尾章江珠千载映江流

千年后的武汉博物馆,“西晋江珠特展”的展厅里,柔和的灯光如西晋的月光,洒在四块江珠展品上——金山寺的江珠泛着温润的光,似仍带着镇潮的虔诚;建康工坊的江月佩映着玉石的辉,藏着匠人的巧思;荆州戍边的江珠留着透光的痕,记着军情的紧急;武昌市井的水纹簪裹着银线的暖,载着市井的烟火。

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站在江月佩展柜前。孩子指着玉佩上的江珠,好奇地问:“妈妈,这块石头里为什么有水纹呀?”母亲笑着解释:“这是西晋的江珠,是在长江里孕育出来的,里面的水纹,就是千万年前长江的浪痕呀。”孩子似懂非懂地点头,伸出小手,轻轻触碰展柜的玻璃,仿佛想摸到那千年的江潮。

展厅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西晋的场景:慧明禅师在金山寺擦拭江珠,周景在工坊打磨江月佩,马隆在荆州举起江珠传递信号,柳娘在武昌市井递给孩子江珠——每一个画面,都与展柜中的江珠呼应,似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位研究西晋历史的学者,正对着江珠的水纹拍照,他说:“这些水纹是长江的‘指纹’,记录着西晋时期长江的水文与生态,是珍贵的历史见证。”

闭馆时分,最后一位观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仍站在水纹簪展柜前。她手中握着一块相似的江珠,是年轻时从长江边捡来的,如今已传给了孙女。老人望着展柜里的水纹簪,眼中满是感慨:“没想到千年以前,就有人用江珠做簪子,和我做给孙女的一模一样。”灯光下,老人手中的江珠与展柜里的水纹簪,泛着相似的光,似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长江之约”。

其实,江珠从未真正离开长江。它藏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藏在后人的记忆中,藏在每一个与长江相伴的人心里。只要长江还在流淌,只要人们还记得“江水孕育宝珠”的故事,这颗带着水纹的江珠,就会永远闪耀,继续在时光里,书写着属于长江、属于西晋、属于每一个热爱自然与生活的人的传奇。

总赞诗

西晋江珠出碧流,水孕千年韵未休。

渔翁滩头寻珍贝,药女庐中愈客愁。

书生月下赋清辞,商客舟中守信侯。

僧持宝珠镇江潮,匠琢玉佩映江秋。

戍将透光传烽燧,市姑制簪暖巷楼。

莫道珀石寻常物,藏尽长江万里柔。

千载过后珠仍在,映得江河万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