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纪:白垩遗珍录(下卷)(1 / 3)

琥珀纪:白垩遗珍录

卷下一·矿雨初歇见晶珍

一亿年后的缅甸胡康河谷,早已换了人间。雨季刚过,河谷两岸的雨林郁郁葱葱,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冲刷着岸边的矿坑——这里是全球着名的琥珀产区,矿工们戴着斗笠、穿着胶鞋,手持铁铲和筛子,在泥泞里日复一日地挖掘,盼着能从矿石中寻得一块“时光的结晶”。

阿吉是这里的老矿工了,手掌上布满了老茧,指缝里永远嵌着洗不掉的矿泥。这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己的矿坑,刚把铁铲插进湿润的泥土里,便触到了一块硬邦邦的东西——不是常见的石头,也不是易碎的玉石,而是一块裹在矿岩里的“透明疙瘩”。他小心翼翼地用铲子拨开周围的泥土,将那块“疙瘩”捧在手心,用衣角轻轻擦拭掉表面的矿尘——刹那间,一缕阳光从雨林的缝隙里照下来,落在“疙瘩”上,竟透出淡淡的金黄色,里面似乎还裹着什么东西,像一团凝固的“绿雾”。

阿吉的心跳猛地加快了。他挖琥珀多年,见过不少裹着昆虫的“虫珀”,却从未见过这般透亮、内里“内容物”如此清晰的琥珀。他把琥珀举到眼前,眯着眼睛仔细看——那团“绿雾”渐渐清晰起来:是一只蜥蜴!青铜色的鳞片在透明的琥珀里泛着微光,四肢微微弯曲,尾巴向后扬起,连眼睛的轮廓都依稀可见,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琥珀里跳出来。阿吉忍不住屏住了呼吸,连手里的铁铲掉在泥地上都没察觉——他知道,这绝不是一块普通的琥珀,而是一块能“说话”的“白垩遗珍”。

消息很快传到了河谷里的琥珀收购商耳中。收购商带着放大镜匆匆赶来,当他透过镜片看到琥珀里的蜥蜴时,手指都忍不住颤抖起来。他用镊子轻轻夹起琥珀,对着阳光转动——蜥蜴的每一片鳞片、每一根趾爪,甚至粘在它嘴边的半只蚜虫,都清晰得如同昨日刚被封存。“这是白垩纪的琥珀!”收购商的声音带着激动,“里面的蜥蜴是古生物,价值连城!”

几天后,这块琥珀被辗转送到了当地的古生物研究所。当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打开包装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块琥珀吸引了——它躺在白色的绒布上,像一颗被时光打磨过的宝石,内里的蜥蜴姿态鲜活,仿佛还保留着一亿年前挣扎的温度。没有人知道,这只是“时光馈赠”的开始,更多封存着白垩纪生命的琥珀,正从胡康河谷的矿坑里被一一唤醒,等待着与人类的“正式见面”。

卷下二·镜下纤毫现古姿

古生物学家林教授收到这块琥珀时,正值实验室的灯光最亮的夜晚。她今年五十多岁,头发里掺了几缕银丝,却依旧保持着对古生物研究的热忱——每当有新的琥珀标本送来,她总是第一个赶到实验室,仿佛要亲手“拆开”时光的包裹。

当林教授戴着白手套,将这块琥珀放在显微镜下时,她的眼睛瞬间亮了。显微镜的镜头缓缓放大,琥珀里的蜥蜴渐渐“苏醒”:青铜色的鳞片排列得整齐有序,每一片鳞片的边缘都带着细微的锯齿,像精心打造的铠甲;它的眼睛呈椭圆形,角膜的纹理还清晰可见,仿佛还映着一亿年前的松林光影;最让她惊喜的是,蜥蜴的嘴边粘着半只蚜虫——蚜虫的身体呈淡绿色,触角和足肢完整,连吸食树汁时留下的口器痕迹都清晰可辨。

“太不可思议了!”林教授忍不住轻声感叹,手指轻轻调整着显微镜的焦距,“白垩纪的树脂竟然能保存得如此完好,连昆虫的细微结构都没丢失。”她的学生小陈也凑过来观察,当看到蜥蜴趾爪上粘着的树脂痕迹时,忍不住说道:“老师,您看这里——蜥蜴的趾爪还保持着挣扎的姿态,说明它被树脂包裹时是活的,这能帮我们还原当时的场景!”

林教授点了点头,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标本编号hb-2023-01,白垩纪琥珀,内含完整蜥蜴个体,伴生蚜虫残体,鳞片纹理清晰,肢体姿态呈挣扎状……”她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仿佛要将显微镜下的每一个细节都“捕捉”下来。为了更精准地获取数据,她还动用了实验室的显微ct设备——当ct图像在屏幕上呈现时,蜥蜴的骨骼结构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脊椎骨呈串珠状排列,四肢的骨骼纤细却坚韧,连肋骨的弧度都与现代蜥蜴有着细微的差别。

“这只蜥蜴属于白垩纪的古蜥蜴种类,之前我们只在岩石化石里见过它的骨骼碎片,从未见过如此完整的个体。”林教授的语气里满是欣慰,“这块琥珀就像一台‘时光相机’,把一亿年前的蜥蜴完整地拍了下来,为我们研究古蜥蜴的演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当晚,实验室的灯光亮到了凌晨,林教授和学生们围着这块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