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缘:忘川本草魂(上卷)(1 / 4)

金灯缘:忘川本草魂

楔子

幽冥之界,忘川汤汤,彼岸花开如火,奈何桥横若虹。然鲜有人知,在那忘川南岸,离奈何桥三里之遥,竟生着一片奇花——其萼如朱红纱笼,裹着圆润红实,状若宫灯,每至夜分,便透出暖融融的红光,映得岸畔沙砾皆带胭脂色。幽冥众生唤它“金灯花”,却不知这花魂深处,藏着人间本草的痴念,裹着生死轮回的执念,更系着华夏医道“源于草木,生于实践”的千年秘辛。这花,便是后来人间本草中,那味名为“锦灯笼”的灵草前身。故事,便从一段人间花匠与天界仙葩的奇缘说起。

上卷

第一卷尘寰育奇卉本草初显灵

上古之时,九州东南有一处云梦泽畔的村落,名唤“青禾坞”。坞中住着一位年轻花匠,姓苏名珩,自幼失怙,唯与一圃花草相伴。苏珩心细如发,辨得草木枯荣之理,更善从草木枯荣中窥得疗疾之能——村邻孩童生了热疹,他采马齿苋捣汁敷之;老人类风湿骨痛,他取桑枝煎水熏洗,虽无典籍所载,却皆凭实践所得,屡屡见效,青禾坞的人都唤他“苏花医”。

这年孟夏,一场罕见的雷暴席卷青禾坞,狂风卷着惊雷砸向云梦泽,竟将天际一颗燃着红光的“星子”击落,坠在苏珩的花圃之中。雷暴过后,苏珩奔至花圃查看,只见往日精心照料的牡丹、芍药皆被狂风折损,唯有花圃中央,不知何时多了一株从未见过的幼苗——茎秆纤细呈嫩紫,叶片薄如蝉翼,叶尖带着一抹淡淡的绯红,最奇的是,幼苗顶端顶着一个小小的、半透明的绿萼,恰似一盏迷你的灯笼。

苏珩见这幼苗奇异,又念及它是天坠而来,便愈发用心照料。他每日清晨取云梦泽畔的清露浇灌,正午则以竹帘为其遮阴,晚间又将自酿的蜜水稀释后轻洒其叶。这般悉心照料三月有余,幼苗竟长得亭亭玉立,茎秆已长至三尺有余,叶间抽出数条花枝,花枝顶端的绿萼渐渐转红,胀得愈发饱满,真真切切成了一盏盏小巧的红灯笼,风一吹,便在枝头轻轻摇曳,宛若繁星落枝,引得蜂蝶环绕。苏珩见这花萼赤红如灯,便给它取了个俗名,唤作“红灯笼花”。

这日,青禾坞的里正之子突然得了急症,那孩子不过五岁,起初只是咽喉肿痛,啼哭不止,没过半日便高热不退,嗓子哑得连哭都发不出声,嘴唇干裂起泡,请来邻村的老郎中,诊脉后说是“热毒壅喉”,开了几剂清热解毒的汤药,可孩子药入即吐,病情愈发危重,里正夫妇急得团团转,听闻苏珩善用草木疗疾,便抱着孩子匆匆赶来。

苏珩见那孩子面色潮红,呼吸急促,伸手探其咽喉,只见咽喉内壁红肿如桃,布满了细密的脓点。他心中一紧,这般热毒炽盛之症,寻常草木怕是难以奏效。正焦急间,眼角瞥见窗外那株红灯笼花,枝头的红萼在阳光下愈发鲜亮。他忽然想起,前日修剪花枝时,不慎将一枚成熟的红萼碰落,凑近闻时,竟有一股清苦之味,入鼻后却觉咽喉清爽。“或许此花能解此热毒?”苏珩心中暗忖,虽无任何典籍记载此花药性,但他行医多年,深知草木之性多藏于形味之中——此萼色红入血,味清苦,苦能泻火,清能解毒,想必对这热毒壅喉之症有益。

当下,苏珩不敢耽搁,快步走到花前,小心翼翼摘下三枚熟透的红萼,又取来家中的石臼,将红萼捣烂,加入少许蜂蜜调和,制成糊状,用小勺轻轻喂入孩子口中。那糊状之物入口微苦,却带着一丝清甜,孩子竟未再呕吐。苏珩又取新鲜的红萼煎水,待水温适宜后,让里正夫妇频频给孩子含漱。这般调理不过一日,孩子的高热便退了大半,咽喉肿痛减轻,竟能开口唤“爹娘”;三日之后,孩子已能正常进食,咽喉红肿尽消,声音也恢复了清亮。

里正夫妇欣喜若狂,带着厚礼前来道谢,追问苏珩用的是何种神草。苏珩指着窗外的红灯笼花,将其来历与用法一一告知。消息很快传遍青禾坞,村人但凡得了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之症,都来向苏珩求取红灯笼花的红萼,或煎水服,或捣汁敷,无不应验。有人问苏珩这花可有正经名字,苏珩望着枝头摇曳的红萼,笑道:“它形如灯笼,色若赤金,不如便叫它‘金灯花’吧。”自此,“金灯花”之名,便在青禾坞一带的乡邻间口耳相传,成为治疗咽喉热毒的“民间神草”。只是这草源于天坠,世间仅此一株,苏珩虽想培育更多,却不知其育种之法,只能小心采摘,按需供给,而这金灯花的疗疾之能,也仅在青禾坞周边的村落中流传,未有一字载入文献。

第二卷仙使衔花去痴客逐云行

金灯花在人间显灵之事,渐渐传入天界。掌管百花的花神听闻下界竟有一株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