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萼双影:酸浆文化纪(上卷)(3 / 3)

慢恢复红润。

章汉卿并未满足于此,他还发现酸浆在治疗湿疹方面的妙用。当地有位妇人,因湿热引发湿疹,全身多处皮肤瘙痒红肿,搔抓后渗液结痂。章汉卿以酸浆茎叶、苦参、地肤子、黄柏等药材煎水,让妇人每日外洗患处,同时内服清热利湿的汤剂。外用方中,酸浆清热解毒,苦参、黄柏燥湿止痒,地肤子祛风止痒,四者合用,疗效显着。妇人连用半月,湿疹痊愈,皮肤恢复光滑。

章汉卿将这些临床经验与配伍心得,详细记录在《丹阳医案》中,系统阐述了酸浆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规律。他在医案序言中写道:“草木之效,非一成不变,在于医者辨证配伍。酸浆从民间野果入医,经实践验证,经配伍拓展,方显其药用之全。此乃中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真谛。”

此时的酸浆,已不再是单纯的民间野果,而是中医临床中灵活多用的药材。它的故事,在医者的辨证施治中不断丰富,从丹阳乡野走向更广阔的医界,为日后进入全国性医典,埋下了坚实的伏笔。而东海彼岸的日本,此时的酸浆还只是孩童手中的玩物,两种文化对同一草木的认知,正沿着不同的轨迹,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