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暑湿交蒸气运变
芒种时节,北斗斗柄指向正南,太阳到达黄经75°。
此时,麦熟稻播,天地间阳气蒸腾,雨水沛然,形成&0t;暑湿交蒸&0t;的气候特征。
《通纬·孝经援神契》曰:&0t;芒种,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
&0t;万物在此时经历由花到实的转化,是自然界&0t;夏长&0t;的巅峰阶段。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嘉靖七年戊子岁芒种期间,大运火运太过之势正盛,司天少阴君火与在泉阳明燥金相互作用,形成&0t;热郁于上,燥生于下&0t;的气运格局。
此时人体易受暑湿之邪侵袭,常见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胸闷纳呆、大便黏滞等&0t;湿困脾土&0t;之症。
中医养生强调&0t;顺时摄养&0t;,当以清热利湿、健脾和中为要。
藤茶性凉而不寒,味甘苦而兼清润,入脾经后能清热祛湿,入肺经可宣湿浊,入肝经则调畅气机,恰合芒种&0t;清暑化湿&0t;的养生需求。
其叶片白霜中的二氢杨梅素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多糖成分可调节脾胃功能,与茯苓、薏苡仁等配伍后,更能增强健脾利湿之效,形成应对暑湿的天然良方。
第一章:芒种·宫廷秘方传民间
第一部分:溽暑熏蒸,湿困朝野
芒种刚过,京城便陷入溽暑之中。
连绵的阴雨过后,烈日照耀着湿漉漉的大地,水汽蒸腾而上,形成一层无形的湿热屏障,笼罩在城市上空。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夹杂着一丝霉味,让人感到胸闷气短,浑身黏腻不适。
皇宫内,嘉靖皇帝虽居于凉爽的宫殿,仍感四肢困重,食欲不振。
太医院诊脉后,称其&0t;暑湿困脾,清阳不升&0t;,只见皇帝舌苔厚腻,脉象濡缓,正是典型的湿邪为患之象。
此前立夏饮用的藤茶虽能清热,却难以应对芒种时节独有的湿浊之邪,这让御医们再次陷入困境。
民间更是深受其苦。
京城百姓多居住在低矮潮湿的房屋中,芒种的湿热之气让许多人患上了&0t;暑湿病&0t;。
街头巷尾,时常可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的百姓,他们或腹泻不止,或周身酸痛,或热不退,一时间,药铺里治疗暑湿的药材被抢购一空,却收效甚微。
此时,五运六气中火运太过与司天君火叠加,使暑热之邪亢盛,而在泉燥金之气又导致地气干燥,这种&0t;上热下燥&0t;的气运格局,让暑湿之邪更加缠绵难愈,普通的清热利湿之法难以奏效,必须寻找更为精妙的调理之方。
第二部分:御药房里,秘方初成
面对皇帝的暑湿之症和民间的疾苦,田世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再次想到了家乡的藤茶,但也明白,单纯饮用藤茶已不足以应对芒种的暑湿之邪,必须配伍其他药材,形成更为完善的秘方。
于是,田世爵奏请嘉靖皇帝,获准进入御药房,与太医院的御医们共同研究。
他结合土家族世代相传的用药经验,以及中医的五行生克理论,提出了以藤茶为主,配伍茯苓、薏苡仁、陈皮等药材的方案。
&0t;陛下,芒种之湿,非寻常湿邪可比,乃暑热与湿浊相搏而成,如油入面,难以分解。
&0t;田世爵向嘉靖皇帝解释道,&0t;藤茶性凉,可清暑热;茯苓甘淡,能健脾利湿;薏苡仁微寒,可清热利湿;陈皮辛苦,能理气和中。
四药相合,既清暑热,又健脾湿,还能理气,使气行则湿化,热清则湿去,正合&039;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039;的医理。
&0t;
御医们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他们又根据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今年火运太过,当加少许黄连以清心火,防止暑热内陷;同时,考虑到湿邪易伤脾阳,又加入了少量干姜以温脾阳,形成&0t;清热而不伤阳,利湿而不碍脾&0t;的精妙配伍。
经过数次试验和调整,一款名为&0t;藤茶清暑化湿饮&0t;的秘方终于在御药房里诞生了。
其方中藤茶三钱,茯苓五钱,薏苡仁五钱,陈皮二钱,黄连一钱,干姜五分,用泉水煎煮,取汁温服,具有清暑热、化湿浊、健脾胃、理气机的功效。
第三部分:武陵茶坊,秘方初售
秘方既成,嘉靖皇帝率先饮用,数日后,四肢困重之感消失,食欲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