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川骨脂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可他知道,蜀地之大,除了绵阳,德阳、广元、乐山等地的川骨脂用法或许还有不同。
1958年,《四川中药志》编撰组向全省征集民间方药,陈景明主动请缨,背着帆布药箱,揣着记满病案的笔记本,开始遍历蜀地。
在德阳的罗江镇,他遇见一位老药农,用川骨脂配杜仲、牛膝,治老人的腰膝酸痛——“杜仲能强筋骨,牛膝能引药下行,到膝盖,老人膝盖疼的,喝了就管用。”
陈景明找了几位膝痛的老人试方,果然有效,便在笔记里补充:“川骨脂五钱(先煎)、杜仲四钱、牛膝三钱、潼蒺藜三钱,治肾阳虚兼腰膝劳损,症见膝盖冷痛、屈伸不利。”
在广元的剑门关下,药农们用川骨脂配五味子,治肺肾两虚的咳嗽——“肾主纳气,肺主出气,川骨脂温肾,五味子敛肺,咳嗽久了的人,喝了能止咳平喘。”
陈景明验证后,记录:“川骨脂三钱(先煎)、五味子二钱、潼蒺藜三钱,治肺肾两虚久咳,症见咳嗽无力、畏寒、夜尿多。”
在乐山的五通桥,他还现当地药农将川骨脂与核桃同炒,磨成粉,用温酒送服,治肾虚耳鸣——“核桃能补肾益脑,酒能引药入肾,耳鸣的人,早晚吃一钱,半个月就好。”
陈景明也将这用法记在笔记里,标注“炒后减其温燥,酒送增其补肾之力”
。
遍历蜀地两年后,陈景明回到成都,带回了满满三大本笔记,里面记录了12o多个川骨脂病案,涵盖了肾阳虚的各种兼证,还有各地不同的配伍、煎法。
编撰组的同事们看着这些详实的记录,都忍不住赞叹:“景明,你这笔记,比古籍还管用,都是百姓验证过的真东西!”
在编撰“补骨脂”
条目时,陈景明结合各地经验,将“川肾三味”
完善为“川肾四味汤”
——川骨脂(蜀产,冬至后采,先煎15-2小时出胶)、潼蒺藜(蜀产,秋采)、巴戟天(蜀产,春采)、枸杞(宁夏产,佐制温燥),并详细记载了煎法、配伍加减、典型病案。
他还特意提到:“蜀地多湿,川骨脂先煎出胶,其香豆素类成分溶出率增三成,温肾之力更着,适用于蜀地肾阳虚兼湿邪者。”
这一记载,后来被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成了“实践先于理论”
的绝佳例证。
196o年,《四川中药志》正式出版,“川肾四味汤”
被收录其中,成了蜀地治疗肾阳虚衰的经典方。
绵阳、德阳的药铺里,百姓拿着中药志来抓药,药农们也按书中的记载采收、煎药,口传的智慧终于有了文献的依托,得以更广泛地传承。
结语
蜀地川骨脂的传奇,从来不是一人一事的偶然,是岷江水滋养的草木灵性,是药农代代相传的实践智慧,是陈景明踏遍蜀地的执着记录,共同织就的篇章。
从“先煎出胶”
的口传之秘,到“川肾四味汤”
的文献定型;从老周的腰膝冷痛,到王氏的宫寒得子,每一个病案都是“实践先于文献”
的见证,每一次加减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中医智慧。
陈景明的笔记本里,没有晦涩的空谈,只有“先煎15小时”
“红花后下”
“陈艾优于新艾”
的细致记录——这些都是蜀地百姓用岁月沉淀的经验,是中医“辨证施治”
“因时因地制宜”
的生动体现。
川骨脂本是蜀地坡上的一株寻常草木,因药农的实践而显其效,因陈景明的记载而传其名,最终成为护佑蜀地百姓的“肾之良友”
。
如今,岷江水依旧清润,蜀地的川骨脂依旧在冬至后采收,“川肾四味汤”
依旧在治愈肾阳虚的患者——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故事,早已化作中医传承里的一抹温润亮色,告诉我们:医道的根,永远扎在生活的土壤里;医道的魂,永远藏在代代相传的实践里。
赞诗
蜀地岷江水自流,骨脂凝胶暖肾忧。
景明踏遍千山麓,四味成方解民愁。
口传智慧凝青史,本草流芳惠九州。
莫道中医无实证,千年实践是真由。
尾章
岁月流转,青溪村的慈竹依旧翠绿,岷江边的青石板路依旧映着晨雾。
每年冬至后,药农们还是会背着竹篓,去坡上采收川骨脂,指尖捏着黑亮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