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跃迁点(2 / 3)

p;顾维乖乖跟上。

    随后槿带着他走到了主控室另一侧的尽头,指着一处视窗模样的区域说道:“这是飞船的视界屏,也叫作星幕,可以直接看到外部的景象,前边就是跃迁点了。”

    顾维闻言来到了槿所指的位置旁,透过星幕看了出去。

    然后.....

    他的眼前便出现了一片无尽的黑暗,仿佛一道深渊吞噬了所有的光线,宁静又压抑,令他不自觉就想到了穿越前的那些非酋读者。

    但在经过最初这种近乎笼统的粗观之后,顾维很快发现了一些潜藏在黑暗之中的色彩:

    无尽的黑幕之下,远处有几颗微弱的光点点缀其间——这些光点并非闪烁不定,而是持续性地发出微弱的光芒。

    像是宇宙中的灯塔,孤独地守望着无尽的黑夜。

    视线再远一些,还可以瞥见一点点亮着光的星际尘埃带。

    它们像一层薄纱般漂浮在黑暗中,辉光非常微弱,当你定睛想认真去看的时候反而很难找到它们。

    过了一会儿。

    顾维又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景象:

    那是一处位于他左前方偏向下的区域,区域中漂浮着一个比其他光点更加明亮的小光球。

    小光球通体泛着白光,但似乎又没有实体,像是很多丝线缠绕在一起的针线球。

    随着飞船的航行,这枚小光球在顾维的视野中也越来越清晰。

    于是他隐隐猜到了什么,转过身子看向了槿:“这莫非就是......”

    “没错,这就是跃迁点,”槿点了点头:“每个跃迁点都关联着大量的出口枢纽,有了它你可以很轻松的完成跨恒星甚至星系的旅行,跃迁点也是星海时代最重要的航行中枢——你不是感兴趣么,可以猜猜它是怎么出现的?”

    “我来猜?”顾维眨了眨眼,做出了一副思考状:“难道是宇宙中存在着某个负能量密度的地方,那里可以将时空弯曲成负曲率,从而出现了一种可以允许径向潮汐力不影响速度、并且可以让物质通过的通道?”

    作为一名天体物理从业者。

    顾维在看到跃迁点的一瞬间,想到的便是爱因斯坦-罗森桥,也就是所谓的虫洞。

    虫洞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6年,当时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拉姆提出了虫洞的概念。

    1935年的时候,爱因斯坦和纳森.罗森对虫洞理论进行了完善。

    他们对称了虫洞的度规,引入径向分量grr和该虫洞喉咙的径向坐标 r0,做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叫做爱因斯坦罗森桥——这就是后世几乎所有科幻小说里飞船会穿越的虫洞,它真是个数学模型......

    这还没完呢,

    1962年的时候罗伯特·富勒和约翰·惠勒还发表了论文证明——如果虫洞连接同一个宇宙的两个地方,那么这类虫洞是不稳定的。

    没错,是证明,而不是猜想。

    类似的情况还有阿库别瑞度规——阿库别瑞在1994年的时候,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