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墨的指尖在红木桌面上敲击着,一下又一下,仿佛敲击在在场每个人的心头。
雷诺播放的录音里,年轻队员带着试探的声音清晰可闻,如同喜马拉雅山顶呼啸的寒风,让人不寒而栗。
“七十二小时……”楚墨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绝,“够了。”
一周后,当李哲怀揣着“破晓芯片”,以及盖着五所高校鲜红公章的技术鉴定书,信心满满地走进专案组会议室时,他感受到的不是期待,而是四面八方涌来的质疑,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要把他和他手中的希望扼杀在摇篮里。
“鉴定机构不具备国家级资质。”
“南方协约OS未列入国家认可名录。”
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刺向“破晓芯片”的合法性。
一位头发花白的资深评审,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轻蔑:“一个在牧民帐篷里造出来的芯片,凭什么算数?”
李哲握紧了手中的芯片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沉声道:“我请求现场演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哲身上。
他从带来的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台平板电脑,这台平板其貌不扬,但内部却预装了专门为“破晓芯片”定制的“南方协约OS”。
紧接着,他又拿出一个便携式显微镜,连接到平板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李哲的声音平静而有力,“现在,我将向大家展示‘破晓芯片’的金线焊接细节。”
随着他的操作,平板屏幕上出现了一幅放大的芯片图像。
在显微镜的放大下,那些细如发丝的金线清晰可见,每一根都精准地连接在芯片的触点上,没有任何瑕疵。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
李哲并没有停下,他继续操作着平板,调出了斯里兰卡、喀布尔两地同步复现的日志链。
大屏幕上,三十个节点的时间戳严丝合缝,精确到了毫秒。
“这是‘破晓芯片’在不同地区的运行日志。”李哲解释道,“大家可以看到,即使在网络环境恶劣的地区,‘破晓芯片’依然能够稳定运行,并且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事实所震撼。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在“牧民帐篷里”诞生的芯片,竟然拥有如此惊人的性能和可靠性。
而这,仅仅是楚墨计划中的一部分。
早在预料到官方认证可能受阻时,楚墨就已暗中部署。
白天秘密协调“南方协约教育节点网”,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见证验证行动”悄然展开。
三十七个国家的技工,在同一时段,使用本地设备,运行同一组测试脚本。
这些脚本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全面评估“破晓芯片”的各项性能指标。
测试结果自动上传至公共区块链平台,确保数据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
二十四小时内,超过两万条可追溯的验证记录如潮水般涌来,汇聚成一份无可辩驳的证据。
楚墨将这份报告命名为《分布式共识报告——人民的认证》。
他将报告通过外交渠道抄送至联合国科技伦理委员会,向全世界宣告“破晓芯片”的诞生。
欧盟某观察员在私下场合评论道:“他们没等我们发许可证,自己建了考场。”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一丝无奈,还有一丝敬佩。
然而,来自体制内部的阻力依然存在。
赵婉清,这位执着而富有正义感的独立调查记者,设法获取了一份内部会议纪要。
纪要显示,某部委正在酝酿一项名为《新兴技术实体登记管理办法》的政策。
赵婉清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政策的实质,是将所有非体制背景的技术项目纳入“风险清单”监管。
一旦这项政策出台,“破晓芯片”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她立即联系了伊万·彼得罗维奇,试探毛熊国对这项政策的看法,以及是否会支持类似的国际标准。
伊万的回应十分谨慎,他没有明确表态,但透露俄方正在起草一项反制提案:“技术成果不应因其诞生地而被剥夺权利。”
楚墨根据伊万的暗示,迅速调整策略。
他指示飞鱼联络巴西与南非驻华使馆科技参赞,积极推动形成“南方国家技术互认倡议”的雏形。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规则,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楚墨在电话里对飞鱼说道,语气坚定而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