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2章 桂林 山水画卷烟雨柔情与古韵青调的诗性回响(1 / 2)

我从柳州出,坐在开往桂林的绿皮火车上,车窗外的山渐渐不再高峻威严,而变得清秀婉约,宛如少女含羞轻抬的下颌。

火车钻过隧道、滑过田埂、穿过石灰岩的洞天福地,一路仿佛在走入一幅徐徐展开的国画长卷。

而这幅画有个名字,千百年来一直未变——桂林。

这一站,我为山水而来,为画境而来,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的诗意而来。

但我也知道,一座城市,不会只有风景。

一、漓江之眼:水墨初章的第一笔

第一站,我选择了漓江。

我没有去热门的阳朔段,而是在桂林市区的江滨路边租了一只竹筏,顺江而下,江面开阔,山影如屏,一切都静得像一无声的诗。

船夫是一位六旬老者,姓何。

他不多言,只在靠近九马画山时开口:“你看,那山像不像马?”

我顺着他手指望去,果然在灰蓝的山体上,隐约可见九匹马尾相连,或卧或立。

何老说:“这画是大自然自己画的,我们只是借来看看。”

江水缓缓,烟雾淡淡,游人稀少,我闭目聆听,风吹过江面,带着山谷间的回音,那是桂林的低语,是水墨在纸上的摩擦声。

我写下:

“漓江,是一根毛笔,在山与水之间起笔,它不写喧嚣,只写静谧。

桂林的美,从不争抢目光,它只是自然轻描淡写的一笔,便永远留在了人心中。”

二、象鼻山下:图腾与城市共生

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

当我站在象山公园门口,远远望去,那山的轮廓如同一只低头饮水的巨象,鼻子深入江心,宛若与这座城市共饮同源之水。

传说这象是天帝坐骑,因爱上桂林山水不愿归天,被贬为石。

我对这传说一笑,却也不得不承认,这山确实像极了有情之物。

山脚有一个石洞,叫“水月洞”

,洞外江水波动,洞内月影摇曳。

我站在水边,看到天光水色融成一幅不可复制的浮世绘。

当地一个卖茶叶的小姑娘对我说:“我们桂林人看山,不用说话,看久了,山就会跟你说话。”

我微笑不语,写下:

“象鼻山是桂林的图腾,不是因为它奇,而是因为它像。

它像一种温柔的坚毅,像一种沉默的陪伴。

它守着城,也被城守着,是一段双向的注视。”

三、两江四湖:夜之调,光之梦

夜幕降临,桂林的另一个面孔显现。

我随人流走进“两江四湖”

夜游线路,一盏盏灯将漓江与桃花江、榕湖、杉湖串成一条光带。

灯下的水波微漾,白天隐于青山的城市,在这一刻如梦初醒。

船上导游用中英双语讲着湖畔的故事,我却更沉醉于那座榕湖边的“日月双塔”

金色日塔与银色月塔在水中交相辉映,仿佛古人与未来在水中互相凝视。

塔下有人吹奏埙与箫,声音婉转,飘入夜色之中。

我写下:

“两江四湖是桂林的夜之声,它不是灯光的炫目,而是湖水倒影中,城市柔软的内心。

在这里,诗与电的交汇点,不是冲突,而是融合。”

四、独秀峰下:王城故影与文化之根

白日,我登上独秀峰。

这是一块从桂林平地突兀拔起的奇峰,虽不高,却独立自成一景,有“南天一柱”

之称。

独秀峰下,是靖江王城旧址。

红墙斑驳,石阶青苔,城门上“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横匾已风化,却依旧力透纸背。

我在王府书院中看到几位学生在练笔,“柳公权体”

,一笔一划,严谨端正。

他们说是为书法比赛准备,也为了解历史。

我与一位老师聊天,他说:“桂林的风景早就出圈,但我们的文化,不能只做背景。”

我深以为然,写下:

“桂林不只有山水,还有骨与墨。

在象山的背后,在漓江的倒影里,还有靖江王的余韵、王城书卷的温度。

文化,是桂林的背灯,是它最深的影。”

五、桂林落笔:百章山水的转调

我离开桂林的前一晚,住在临江的一家民宿。

推窗即是漓江,远山朦胧,竹影婆娑。

夜半,有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