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不张扬、不炽热,却始终深沉。
我写下:
“现代化的田野里,
梦想与汗水共同生长。
每一粒稻谷,都是生活的歌。”
五、信仰与家园:古寺、旧堡与新生活
傍晚,我在盐池高台寺前伫立。
斑驳的庙墙、香火的缭绕、静默的僧人,时间仿佛凝固。我在一口古井边洗了把脸,井水清凉刺骨,却唤醒我一整天奔波后的疲惫与沉思。
附近的烽火台已经残破,但仍矗立在夕阳下,像一位守望千年的老人,注视着这片盐碱地上新旧交织的生活。
夜幕降临,市区广场灯光亮起。广场舞、夜摊、街头乐队,还有孩子们吹泡泡笑闹嬉戏。这一刻,我觉得,这座城最动人的,不是它的辉煌历史,也不是它的盐与羊,而是它那种从不言弃的生气。
我写下:
“家园,是黄河水的温柔。
是盐碱地的绿色,
是信仰的光芒,
也是每一个不愿离开的夜晚。”
六、夜幕下的黄河:归途与展望
深夜的黄河岸边,我独自坐着。没有灯,也没有人。只有月光,铺在水面上,泛着微微涟漪,仿佛整条河流都在轻轻诉说。
我脱下鞋子,让脚贴在沙地上,感受大地的温度。耳边的水声像母亲低语,拍打着我旅途的疲惫,也拍打着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块。
我写下:
“第306章,吴忠,记。
盐碱地的绿洲,回族的家园。
这是黄河边上最温暖的歌。”
下一站,中卫。
我要穿越黄河金岸,走进沙坡头的黄沙世界,继续寻找大河与大漠交错间的人间传奇。
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