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是共居共建的合奏音符。
我写下:
“融合不必宣言,
它藏在同桌的拌面里、同班的课本里、
同一条公交车上点头微笑的瞬间。”
五、灯火未熄:夜色下的油城低语
夜晚的奎屯,不是喧嚣的,而是沉稳的。高楼不多,但每一盏灯都照得深远。石化火炬在城市远端仍在燃烧,像是守夜的炬火;而火车编组场灯火通明,远远传来铁轨碰撞的节奏,像低语又像节拍。
我站在城区东侧的山丘上,眺望整个城市的灯海。不是霓虹璀璨的繁华,而是一种“干净的热”。这是为人所需而存在的城市,而不是为消费而塑造的泡影。
它以功能而立足,以劳动者为骨架,以工业为名,却不剥夺生活的诗意。
我写下:
“奎屯不是童话,
但它是一首真实而硬朗的诗。
在荒漠深处,用火与铁写下希望。”
六、前路将启:走向玛纳斯的绿洲梦
清晨,城市刚醒,我已再次上路。下一站是玛纳斯县——一个在天山北麓享有“农业明珠”之名的绿洲农区,是油城节奏之后的柔美转折。
我回望奎屯,钢铁依旧沉默地发光,管道在地下涌动,车轮未停,风沙未歇。而我,将继续书写下一个篇章。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慎重落笔:
“第349章,奎屯,记。
钢铁、火焰、铁路与人群,
这不是荒漠的终点,而是新世界的入口。”
下一站,玛纳斯县。
我要走进葡萄架下的田园与绿洲,在麦浪和灌渠之间,听听土地与时间如何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