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观了一场特别的演出:开场是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合奏,接着是汉族学生朗诵李白诗,再来是乌孜别克族的木卡姆舞蹈,然后是俄罗斯族姑娘演唱《喀秋莎》,最后全场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台下观众中,有戴花帽的老人、有穿旗袍的女孩、有系白围巾的青年,也有手拉手的孩子。每一张脸上都写着“这是我们共同的家”。
我还参观了一所多语种小学,老师在同一节课上切换普通话、维语、哈语,小学生们自如回答,还能即兴表演小品。他们的眼神,是我见过最澄澈的。
“教育就是把人引向彼此。”校长说,“我们这里从不灌输‘你是谁’,我们只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写下:
“文化不是装饰,
而是根深叶茂后的自然开花。
伊宁县用最静水流深的方式,
证明了‘和而不同’不是理想,而是日常。”
夜幕降临,我沿着伊犁河散步。
水面如镜,灯火如星,岸边有人垂钓,有人吹笛,有人带着孩子在滑滑梯,茶馆里传来悠扬的琴声。
我走进一家小旅馆,老板是锡伯族,妻子是汉族,儿媳是哈萨克人,孩子在一边写作业。他们告诉我:“只要人心热,哪儿都是家。”
我坐在窗边,听着夜风掠过果树,看见月亮悄悄升起,心中生出从未有过的宁静与安妥。
我在《地球交响曲》的地图上郑重写下:
“第366章,伊宁县,记。
河水深,人心厚,
在这片和平的土地上,
我们终究学会了,如何与不同一起生活。”
下一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我要走进锡伯族西迁三百年后的新家园,去聆听马蹄之后的家国之梦,看一看一支民族如何在辽远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