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小巷。
就在拐进去的一瞬间,那股喧闹的人声,真的就像是被隔音玻璃挡住了一样,瞬间就小了下去。
巷子两边,是高大的、没有任何商铺的夯土墙,墙内是错落的屋檐,安静得只能听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当时他还和朋友开玩笑,说这里的隔音效果真好。
现在想来,那哪里是隔音效果!
那根本就是一道无形的、属于“里坊”
的边界!
他心跳加,继续向下看去。
文章的第二部分,开始对建筑的“细节”
,进行惨无人道的、显微镜级别的分析。
这一次,何教授贴出的是一张大唐食府的屋顶高清截图,与一张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唐代壁画中宫殿的复原图,还有一张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金堂的实拍照片。
三张图,并列在一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说,‘里坊制’是这座城的‘骨’,那么,‘斗拱’,就是这副骨骼上,最为精妙的‘关节’。
唐代建筑的恢弘、舒展、大气,一半以上的功劳,都要归功于其独特的斗拱结构。
它不仅是承重构件,更是等级与美学的象征。”
“请看大唐食府的这组斗拱。
七铺作,双杪双下昂,偷心造。
其出挑之深远,造型之雄大,与唐招提寺金堂的斗拱,如出一辙!
这已经不是‘相似’,而是‘复刻’!
我甚至可以断定,其内部的榫卯结构,都必然是严格遵循了唐代《营造法式》的规矩!”
“再看这一张。”
何教授又放出了一张普通民居的屋檐细节图。
“这一组,是四铺作,单拱偷心造。
造型明显比官式建筑要简洁,质朴。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设计者,对唐代建筑中森严的‘等级制度’,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他知道,什么样的建筑,该用什么样的斗拱,该配什么样的屋顶。
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已经到了令人指的程度!”
文章的下方,是一连串触目惊心的细节对比。
城墙垛口的形制与尺寸。
朱雀门门钉“纵九横九”
的数量与排布。
街道两侧排水沟“明沟”
的走向与深度。
甚至,连金吾卫巡街时,腰间佩刀的形制,都被何教授考证出,是唐代仪卫所用的“障刀”
,而非实战的“横刀”
。
这已经不是在写一篇建筑分析文章了。
这简直就是在用一把手术刀,将这头名为“盛唐古城”
的神龙,一片片地,将它的鳞甲、筋骨、血肉,都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而展现出来的结果,只有一个词——
完美。
一种不容置疑的、越了时代认知的、绝对的完美。
文章的最后,何教授的笔锋,终于带上了一丝无法抑制的、巨大的困惑。
“……作为一名研究了五十年中国古建筑的学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关于唐代建筑的资料,大多是残缺的、零散的。
我们能复原其大概的样貌,却很难做到,将其内部所有构件、所有细节,都完美地重现。
更不要说,是建造出一整座,拥有数百栋不同等级、不同功用的建筑,且无一处错误的‘城市’!”
“这已经出了‘考究’的范围,近乎于‘神迹’。”
“建造这样一座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海量的资金,更是需要一份,我们这个时代,本不应该存在的、完整的、精确到每一根榫卯的‘大唐长安城营造总图’。”
“在文章的最后,抛开一个建筑学者的身份,我只想以一个普通人的名义,向青瑶山庄的建造者,刘楚先生,提出一个问题。”
“请问,这些图纸,您究竟,是从何处得来的?”
这最后一句话,如同一声惊雷,在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的脑海中,轰然炸响。
陈睿呆呆地看着屏幕上那最后一行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
他猛地想起了那个在网上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的、关于“李白”
的分析——“青瑶山庄,给了我们一个,活着的灵魂。”
而现在,何镜山教授的这篇文章,却用一种更为冰冷、更为确凿的方式,告诉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