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纱笼玉手瀹香茗方寸之间见乾坤(2 / 3)

生好眼力。”

她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丝,自内心的赞许。

“先生所言不差。

小女子今日所用的,确实非是某一家的固定范式。

我称之为,‘合’。”

“‘合’?”

王教授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

“是的。”

女子点头,“所谓‘合’,便是取各家之长,合而为一。

譬如这温杯,我取的是宋人点茶之细致,务求将瓷杯的温度,提升到最适宜激茶香的节点。”

“而这注水,我用的却是武夷山‘高冲低斟’的手法,让水流与茶叶充分撞击,瞬间释放出蒙顶石花最鲜活的滋味。”

“至于这出汤……”

她提起茶壶,再次为众人续杯,“我用的,又是潮汕功夫茶里‘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技巧,保证每一杯的茶汤,其色、香、味,都一般无二,不偏不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我看来,茶道,并无定法。

唐之煎,宋之点,明之泡,皆是古人在当下,找到的,与一片茶叶,最和谐的相处之道。

我们后人,要学的,是其‘道’,而非其‘形’。”

“只要能将这片茶叶最好的那一面,呈现在客人的面前。

那便是,对这片茶叶,对这位客人,最大的尊重。”

一番话说得是不卑不亢,条理清晰,充满了对茶道的深刻理解和自信。

王教授听完,先是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既佩服又有些汗颜的复杂神情。

他端起面前的茶杯,对着那女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姑娘高见。

是我……着相了。”

说罢,他将杯中茶汤,一饮而尽。

那甘醇鲜爽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仿佛也洗去了他心中,那份属于学者的、小小的固执。

与此同时,几位侍女,也端上了几碟造型极为精致的茶点。

一碟是做成桃花形状的“桃花酥”

,一碟是晶莹剔-透的“桂花糕”

,还有一碟,是堆叠成宝塔状的“千层栗子饼”

每一道,都色香味俱全,光是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

专家们一边品着绝世香茗,一边尝着精致茶点,耳边是楼下戏台传来的、悠扬婉转的《牡丹亭》唱腔,眼中是这古色古香的画堂楼阁。

一时间,所有人都沉浸在了这种极致的、名为“风雅”

的享受之中,几乎忘了时间的流逝。

“这……这才是生活啊……”

一位老教授,满足地长叹一声,“若能日日如此,便是让我少活十年,我也愿意。”

“刘园主,您这里……如此顶级的茶,如此精致的点心,还有这般大师级的茶艺师服务……”

一位专攻经济学的教授,终于忍不住,问出了那个最现实的问题,“不知,这样一壶茶,这样一份体验,对外,是如何定价的?”

这个问题,也让所有人都回过了神,好奇地看向刘楚。

刘楚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

他只是伸出手,对着不远处的一位伙计,轻轻地招了招手。

那伙计立刻上前,将一本用竹简串联而成的“价目表”

,恭敬地,呈了上来。

刘楚将竹简,缓缓地,在桌案上摊开。

只见上面,用漂亮的小楷,清晰地写着:

“听泉轩茶水单:”

“寻常香茗(如龙井、碧螺春等),每位,二两纹银。”

“特供佳品(如蒙顶石花、大红袍等),每位,纹银十两。”

“佐茶小食,每碟,铜钱五十文至三百文不等。”

“……”

看着这份价目表,专家们都愣住了。

铜钱?纹银?

“刘园长,这……”

刘楚笑着解释道:“为了增加游客的沉浸感,我们在园区内,行了仿古的、专属的流通货币。

游客可以在入口的‘天下钱庄’,进行兑换。”

他指着价目表,继续说道:“按照我们的兑换比例,一串铜钱,也就是一百文,等于人民币十元。

一两纹银,也等于十元。

所以,一杯最好的茶,也就一百块钱。

一份最贵的点心,不过三十块钱。”

“什么?!”

这个价格一出,整个茶桌,瞬间炸开了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