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李林甫的军事大权又大了一些(1 / 2)

盛唐风云记 文如风 1068 字 3天前

近三个月过去了,时间到了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五月十七日。

这天上午,李隆基退朝后,去了几个月没去的勤政务本楼。

李隆基在二楼的大厅里坐着,面前的书桌上放着两份战报。

这两份战报都是来自西南边疆的。

河西和陇右,虽然属于西南边疆,但是离着长安不远,吐蕃的军队力量又不容小觑,因此李隆基非常重视那里的情况。

李隆基面前书桌上的两份战报,是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和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来的。

这一年三月的时候,吐蕃攻打了河西,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率军打败了入侵的吐蕃军队;鄯州都督,知陇右留后杜希望,筹划攻打吐蕃新城,并攻下了新城。

杜希望攻下新城后,设置了威戎军,留下了一千精兵守卫新城。

李隆基好久不这么关心军国大事,近日从三庶人事件,和武惠妃病逝带来的郁闷情绪中,渐渐走了出来了,又开始在退朝后来到勤政务本楼,亲自详细地过问一些军国大事了。

李隆基想把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调走,他思来想去,决定让中书令李林甫,在遥领陇右节度使的基础上,再遥领河西节度使。

李隆基认为李林甫为人和善,遇到与自己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也不像张九龄、宋璟那样时常和自己硬刚。

这么一个听话的,脾气好的宰相,让他兼任陇右和河西两地的节度使,他很放心。

另一位宰相牛仙客,之前在河西镇守多年,如今遥领河东任节度使了,有两位宰相遥领重要的边疆军事,他以后自可高枕无忧了。

李隆基想到这里,跟站在龙椅西侧的衫子说:“衫子,你去中书省把中书令李林甫叫来,就说朕召见他。”

衫子向李隆基躬身拱手说道:“奴才遵命。”

衫子离开了勤政务本楼二楼,出勤政务本楼后出了兴庆宫,向朱雀门走去。

衫子走在路上时,又想到了皇上赐死三庶人的事。

衫子心里又涌上一股后怕的思绪。

幸亏皇上当时临时改变了主意,不让他做监督赐死三庶人的人了,否则,在兴庆殿有三庶人鬼魂作祟的事生后,皇上会处死他,将他埋在当初埋葬三庶人的地方,依次平息三庶人的怨气。

当时皇上本来是让他在,赐给三庶人的酒中下毒,后来皇上又写了密诏,让他交给城东驿站外的将领,让将领按照密诏安排两士兵监刑。

后来三庶人是被赐长条白布,自缢而死的。

过来不久,武惠妃被三庶人鬼魂纠缠,监刑的两人被以没有禀报三庶人遗言,而草率地行刑的罪过,施以杖刑,打死后埋在了当初草草埋葬三庶人的地方。

过了不到半个时辰,李林甫来了,经过护卫禀报,李林甫被允许进入二楼面见皇上。

李林甫走到李隆基面前,躬身拱手道:“微臣拜见陛下。”

李隆基说:“你坐到茶桌南面的椅子上吧。”

李林甫谢过了皇上后,坐到了书桌东面的茶桌南的椅子上了。

宫女白晓荔从东面走过来,拿起茶壶到东南隔壁的茶水间打喝的开水去了。

李隆基开门见山地说:“河西节度使,虽然两月前又打了胜仗,但是朕还是想让他到别处任职。”

李林甫不解地问:“陛下,微臣不明白崔希逸两次打败了吐蕃了,您为何让他到别处任职呢?”

李隆基说:“前几年大唐和吐蕃友好,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和朕甥舅相称,大唐对吐蕃的屡次侵扰也既往不咎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和吐蕃边疆大将军坌达延,签订了一个互不侵犯的友好协议。

河西的守军与坌达延的守军,都向本国的方向撤了几十里,那部分缓冲区成了两国牧民放牧的牧场。

两三年前,崔希逸的一位部将,借助来朝廷汇报情况的机会,向朕透漏,吐蕃一侧几十里都没有守军,如果出兵攻占了那些地方,将会事半功倍。

朕当时令一位宦官,陪那位部将带着朕写的诏书去勘察情况了。

朕记得当时在诏书上写,先勘察一下情况,如果敌人在边境几十里开外偷偷练兵,就伺机而动攻打他们。

后来崔希逸果真出兵了,把吐蕃军队打得措手不及,取得了一些战果。

这朕记不清当时崔希逸的那位部将叫什么名字了,朕当时奖赏了他和朕派去和他一起勘察情况的宦官。

后来,朕听闻崔希逸对没遵守协议,悍然进攻吐蕃的做法,感到愧对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