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上,至于外在的形式,如打坐、念佛等等都可以不要,唯一要做的是保持自己内心的清净。”
“你说的很对,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后世的禅师展出了各种各样的参禅方式。
禅宗的公案虽然是由文字写成,但它的真正意义正在于破除文字。
以‘德山棒’、‘临济喝’为代表的开示法或接引法,一改传统的坐在禅堂里静坐的方式,变得轻松活泼,极尽变化之能事。
禅师的一举一动,看似无意为之,其实都含着禅宗的大智慧。
正因为这些创造性的变革,禅宗完美的融合进了中国社会。
所以到了唐宋年间,士大夫参禅成为普遍风尚,例如王维和苏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士大夫的参与,《坛经》的思想境界渗入到文学艺术之中,革新了传统的艺术审美观。
在《坛经》看来,一花一叶,皆是菩提,山林佛教的宗风使人们来到大自然中,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
这种意境突出表现在唐诗和宋元山水画中,这些作品空灵淡远,形成了一种含蓄空蒙的审美境界。
禅宗所倡导的虚静空灵之美成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袁心怡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