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
。
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
,即天与人各有其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
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
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你这样说,我就有点明白了,《周易》一开始不就是用干、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
如果天、地相对而言,天泛指地面以上的整个天空,以及人所能观察到的宇宙空间,地球以上的大气层等,如日、月、星、辰,如风、雷、雨、露等等。
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又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承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天地整个自然界。
而地,则是指人类和一切生命生存于其上的大地,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没有任何一种生命是可以离开大地的,天空中的飞鸟也不例外。
所以天就是生命之源,地则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我这样理解对吗?”
张其金对林紫妍说。
“你这样理解没错,但是你要知道,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周易》的话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这样也就达成了人的生命目的。”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互相感应的整体,可以这样理解吗?”
张其金问道。
“《周易》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的完整的宇宙世界。
他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
因而也造就了后来的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
林紫妍回答道。
“我明白了!”
张其金接着他对林紫妍说,“我就问一下这个问题,我和你现在还在教学楼下,我就不多问了,要是被其他同学看到,他们又得把我们当茶余饭后交谈的笑话了。”
“你看,我也是紧张得不得了。
哪我先走了。”
林紫妍说完,挥了挥手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