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都属第三层次,有资源、劳动力,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他们充当雁尾的角色。
其实说,说白了。
南洋的“雁行模式”
本质上还是一个割韭菜模式,所需要利用的是唐人文化圈的智力资源,以及其它文化圈的劳动力资源。
最终,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南洋人才能够过得更好,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如此,无论如何伪装,如何扣以高大上的名义,身为老大哥总是需要割韭菜的,割韭菜是为了自己过的更好,当然自己过得好了,才能适当的反哺小兄弟,只不过割韭菜的方式和模式不同罢了。
南洋采用的模式与美国的模式有些相似,在但在另一方面,又借鉴了日本的“雁行模式”
,或者说,更接近“雁行模式”
,毕竟,与美国的西欧小兄弟不同,南洋的小兄弟都是一群穷兄弟,相比之下“雁行模式”
更适应这些小兄弟。
而与日本在另一个世界不同的是,作为领头雁的南洋,从一开始,就在李毅安的设计下,通过直接投资、金融资源掌握等方式,充分确保了“领头雁”
的核心地位。
既确保“群雁”
不至于失控制。
在另一个世界,日本失去“领头雁”
地位,本质上不是因为东大的挑战,而是因为“群雁”
的失控——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决定了他不可能达成经济政治上的双重控制。
当时东南亚作为日本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市场,日本只掌握其经济,但对政治上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
东南亚各国在政治上受美国的掌控,日本同样也是如此。
而当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时,日本非但无法挽救东南亚经济的滑坡和衰退,甚至自身难保,使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对东南亚直接投资也明显下降。
其结果,直到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形成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
合作体系,更无法组成亚洲经济共同体来与“西欧经济圈”
和“北美经济圈”
相抗衡。
而这也是后来,“群雁”
失控的原因所在。
而李毅安一直致力于建成的,就是是“南洋经济圈”
,这个经济圈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确保在经济上控制,政治上影响。
如果能够构成这个东亚经济圈的话,那么东亚在未来就会成为既美欧之后的世界第三个中心,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会超过美国以及欧洲的任何一方。
这并不是狂想,而是未来发展的现实。
甚至在另一个世界,为什么美国在东亚采用离岸平衡等策略去挑唆东亚各国的矛盾,其核心原因就是因为东亚经济圈的经济总量,远超过北美经济圈和西欧经济圈。
所以,对于美国来说,阻止东亚经济圈的融合就成为其任务的重中之重。
但是现在,东亚还没有显现出这种力量,所以,所需要的就是在美国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前,完成对东亚经济圈的整合。
或者说提前完成布局,在未来,恰当的时机里,促成东亚经济圈的完全整合,在形成世界上第三个经济中心的同时,构成对美国的挑战。
当然,就需要一群富兄弟,这也是南洋需要推行“雁型模式”
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为了带动他们发展,在将来和美国欧洲对抗的时候,南洋不至于是在孤军奋战。
而其中的核心是什么?
当然是经济上,政治上的双重控制了!
不然就会像日本在另一个世界那样最后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境地。
就这样,回忆着另一个时代,日本“雁行模式”
的利弊得失,李毅安说道:
“但是这个“雁行模式”
之中,是有亲近远疏的,这个亲近是以政治上能够为我们控制,比如雁身,应该是马来亚、兰老、泗水、暹罗,嗯,还有九州。
他们在经济上,等于南洋经济的外部延伸,在政治上,直接受南洋的影响,至于韩国、菲律宾等国,他们……”
摇了摇头,李毅安抽了一口雪茄,慢吞吞的说道:
“他们可以做为雁尾,但是南洋的产业转移还没有到那一步呢,什么事情总是要慢慢来,而掸邦呢?他们未来的扮演的角色,其实是很复杂的,首先,它位于内陆,从经济发展上来说,仅此一条,就制约了它的发展潜力,虽然有湄公河,但是……内河嘛,运输总受到限制。”
其实,受到限制的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