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会有很多人通过电视收看到这场演说。
当然,他的演讲是国语的,马来亚与南洋一样,国语都是华语,毕竟,马来亚70的人口都是唐人,远远超过其它各族裔,语言当然是要以主体民族的语言为主了!
这一点没有任何问题,其它人,当然要学国语的!
“我们不仅要建立纺织工业,而且还要建立更加现代化的工厂,这其中就包括化学工业,这也是马来亚“四年建设计划”
的发展重点……”
林苍佑口中的“四年建设计划”
,与南洋的“四年计划”
类似,就是通过政府采取指令性计划,依靠强有力的行政干预和政府命令来推动企业和经济的发展。
对于经济欠发展的落后国家来说,计划性的经济统制,确实可以最大程度上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即便是直到现在,南洋的经济发展,依然通过制定“四年计划”
来推动经济发展,确立经济发展方向。
而作为南洋亲儿子的马来亚、暹罗以及兰老、泗水也都根据其经济规模、环境,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
其实,他们的经济发展,都是由南洋通商产业部直接插手制定的,在确定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南洋依据自己的“雁行模式”
需求,根据其自身特点,为其制定经济计划。
就像暹罗的发展规划中,农业就占到相当大的份额,这是因为暹罗的优质大米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发展水稻种植业,通过出口可以获得发展经济所需要的外汇。
而马来亚的经济发展,就不能照搬其模式,除了橡胶园等热带种植园之外,山地雨林地形限制了它的农业发展路径,自然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查其经济建设计划。
而马来亚并没有把自己放到完全承接南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条发展道路上,在独立两年之后,身为总理的林苍佑在身边的一群年青幕僚的建议下,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了。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重化工产业。
去年岁末,林苍佑前往英国访问,经过了伦敦烟雾事件之后,英国对高污染的产业,容忍性已经大为降低。
在访问期间,林苍佑注意到,在五二年烟雾事件的次年,英国政府成立比佛委员会调查烟雾事件,制定应对措施,于五六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
法案包括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等等。
也正是这个法案,让林苍佑看到了机会——伦敦的工厂搬迁进展并不顺利,伦敦不欢迎的企业,不代表其它的城市或者地区会欢迎,毕竟,没有谁愿意让自己的城市,变成“雾都”
。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不少工业企业,因为污染问题,被很多城市拒之门外,有的工厂甚至被迫暂时关闭。
甚至还包括英国帝国化工的几间工厂,像是帝国化工那种高污染的企业,在伦敦烟雾事件之后,在英国已经属于不正确了,属于人人喊打的那种。
虽然就目前而言段化工产业并非是低端产业,甚至还是技术含量很高的“高科技”
产业,但是它的污染确实不小。
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英国各地没有人愿意变成第二个“雾都”
,所以,帝国化工就陷入了一个难题——没有合适的地点办厂。
为此,林苍佑亲自上门游说,邀请他们到马来亚投资办厂。
这个时代,化工业还是尖端技术。
如果换成其它国家,帝国化工不一定会考虑的,但是马来亚却是英联邦成员国,而且政局稳定,马来亚的可靠程度是绝对没问题的。
原本就一直考虑要转移的帝国化工,自然接受了林苍佑的邀请,答应到马来亚考察。
一番考察后,那些英国人立即发现了马来亚有着伦敦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马来亚的劳动成本非常低,远远低于伦敦。
第二,马来亚距离中东产油区比伦敦近,这意味着原料运输成本更加便宜。
第三,这一点非常重要,马来亚的唐人受教育程度高,年轻人基本上都是初中以上水平。
而且,马来亚和南洋的关系友好,局势稳定,政府效率高。
如此种种,双方自然也就敲定了投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