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者的“限制性放逐”
如同一道无形的穹顶,将源点圣殿及其网络笼罩其中。
那种感觉并非物理上的囚禁,而是一种法则层面的疏离与偏转。
就仿佛她们所在的这片时空,被从宇宙的主流“叙事”
中轻轻推开,成为了一个被边缘化的、难以主动介入核心事件的“旁观者”
维度。
圣殿本身依旧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移动、运转,但其任何试图靠近“摇篮残响”
区域、或沿着那条被加密的坐标路径进行深度探索的行为,都会引维度锚的强大排斥力,如同撞上一堵柔软却无法穿透的墙壁。
那条通往“静滞图书馆”
的路径依旧存在于她们的数据库中,但其上覆盖的记录者加密锁,其复杂程度让析象者团队在初步解析后都感到一阵绝望——那并非当前技术水平能够破解的东西,其涉及的数学和法则模型至少越了她们数个纪元。
挫败感如同寒潮,在最初的时刻几乎冻结了所有人的行动。
努力了如此之久,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最终却换来了这样一个被“流放”
的结局。
然而,源点圣殿网络的核心,是由无数“艾琳”
的可能性构成的。
她们或许性格各异,专长不同,但那份根植于灵魂深处的坚韧与探索欲,却是共通的。
在短暂的消沉后,星寰率先行动起来。
“放逐,意味着我们失去了直接干预的能力,但也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一段不受打扰的展时间。”
她在网络会议上对所有人说道,星光凝聚的面容上看不出表情,但语气坚定,“记录者认为将我们‘偏转’就能消除影响,但它们低估了我们学习的决心,也低估了……‘联系’本身的力量。”
新的目标被确立下来,不再激进,却更加深远:
第一,深化内省与知识整合。
充分利用这段“平静”
的时期,将之前经历的一切——与虚噬的战争、法则级湮灭、艾琳的牺牲与苏醒、记录者的干涉与裁定——所有数据、感悟、法则体悟,进行彻底的梳理、分析和吸收。
这本身就是一笔无比宝贵的财富。
溯源者牵头,成立了一个跨节点的“宇宙法则研究小组”
,旨在从这些极端事件中,提炼出更底层的规律。
第二,破解与进化。
析象者团队并未放弃对加密锁和维度锚的研究,但这被设定为一个长期项目,不再追求短期内突破。
同时,织能者开始主导一项名为“网络升格”
的计划,旨在优化源点圣殿网络本身的连接效率、算力分配和信息处理模式,试图让这个由众多意识构成的联合体,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坚韧,甚至……探索意识聚合体进化的更多可能性。
第三,微光守望。
这是海伦和小艾琳主要负责的任务。
虽然无法直接靠近,但她们通过远程监测手段,持续地、默默地观察着那片被放逐的“摇篮残响”
区域,尤其是那块融合了新生意识的星尘之心碎片——她们称之为“希望碎片”
或“守望者结晶”
。
这块结晶的状态非常奇特。
它不再散意识波动,也不再主动与环境交互,只是持续散着那温和恒定的纯白光芒,仿佛真的变成了一件纯粹的“物品”
。
但小艾琳通过星尘之心印记的微弱感应,能察觉到其内部并非死寂,那融合后的存在处于一种极深的“沉眠”
或“孵化”
状态,内部正在进行着某种缓慢而深刻的变化。
记录者施加的“观测标记”
如同一个无形的探针,持续不断地向未知的远方送着关于碎片状态的极简数据,但这并未对碎片本身造成明显影响。
日子在一种相对“平静”
的节奏中流逝。
源点圣殿仿佛化作了一个在宇宙角落默默耕耘的学者国度,不再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取而代之的是无止境的研究、讨论和内部建设。
她们分析着记录者力场的残留数据,推演着高维信息拓扑模型,优化着能量利用效率,甚至开始尝试利用网络共识,模拟构建一些小型的、安全的法则实验场。
海伦在协助守望任务的同时,也沉浸在对旧世界知识的进一步挖掘中。
她现,在某些关于文明循环的古老预言里,曾提到过“守望者于边缘重生,